|红|石|头|论坛

首页 » 劳动者的解放 » 学习.讨论 » 警惕新官僚资本
野火 - 2011/7/11 16:23:00
警惕新官僚资本
发布: 2011-7-11 10:01 | 作者: 红日欲出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325 | 回复: 0

警惕新官僚资本



崔战利


现今之中国人,多不识官僚资本为何物矣。
官僚资本者,窃国之大盗、害民之大蛊也。

旧时中国,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操办“洋务”始,中经北洋军阀,至1949年国民党政治统治覆灭止,约九十年。其间,地主买办阶级凭借专制政权的力量,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巧取豪夺、横征暴敛,聚积起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世谓“官僚资本”,涵义依赖权势为积累源的资本,以区别依赖经济资源收入为积累源的民间资本。官僚资本集封建性、军事性、买办性、垄断性于一身,在近百年的时间内翻云覆雨,祸国殃民,其所作所为不外两大要义:一、广泛使用“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压榨各界民众,收刮民脂民膏。以国民党新军阀为例,他们或以金融垄断控制工商部门,广置地产,增进财富;或以筹措军费为名,发币发债,制造通胀;或以接收敌伪财产为机,浑水摸鱼,“五子登科”,大发国难财。其实质无异于暴力掠夺。二、勾结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竭力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秩序,巩固专制政权,破坏社会进步,镇压工农大众,压制民族资本。是以官僚资本成为旧中国最具寄生性、腐朽性的经济政治力量,亦是中国社会进步最凶顽的死敌。其胡作非为、倒行逆施,搅得周天寒彻,天怨人怒,终于1949年被人民革命的巨浪席卷而去。此后,玉宇澄清,乾坤宁朗,中国人的耳根清净了许多,不闻龌龊卑劣之事久矣,遂使今人不识官僚资本者众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依历史律,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类新型的市场主体萌生,并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二十余年间,世运日新,国力日盛,却也难以避免地发生了各种紊乱现象。其中,最令国人切齿的便是党政官员利用手中职权进行“寻租”活动,世人斥之为“腐败”,诚如是也。然今亟需深究者,当是“寻租”、“腐败”的后果:这将造成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当大量的国有资产通过官员手中的职权,魔术般地变成其个人家族资产时,焉知不会产生新的官僚资本?

如此思量决非杞人忧天。环顾四周,凡有利可图的地方,总有某些“说不清、道不明、有背景、有来头”的资本鬼影,隐隐潜行,令人悚然。而每当体制改革潮起、经济发展突进之时,这类资本便格外活跃,借机大捞特捞,几成定律。八十年代中后期,利用价格“双轨制”,某些握有短缺物资审批权的官员,首先发了一笔。九十年代初期,利用全国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某些拥有土地审批权的官员又发了一笔。九十年代中后期,在企业改制的热潮中,利用不规范的产权交易,又有大量的国有资产落入某些官员手中。经此三遭,笔者斗胆断言,中国目前虽未出现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官僚资本,但不等于没有羽翼渐丰、蛰伏待机的官僚资本。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之辈便是其人格化的典型,而深藏不露者则不知庶几。其中的相当部分谅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一俟时机成熟,他们就会以各种合法的财团面目出现,招摇过市,呼风唤雨,完成“蛹化蝶”的生命历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新的官僚资本极有可能同社会黑恶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成为国家安定的三大威胁。就新官僚资本而言,其害有三:

一曰损害经济效率。党政官员握有行政审批权,某些腐败分子“无钱不办事,有钱乱办事”,致使有限的资源流失于无效、低效的使用之中。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纯系不义之财,取之无道,虽有财富上千累万,却不敢正常的投资和消费。于是这部分资本就成为“沉淀资本”,或被转移至国外。凡此种种,都成为国民收入的净流出,经济效率因此受损。

二曰破坏社会公平。官僚资本以权敛财,实质是“静悄悄的私有化”。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权力被用来为官员个人谋利,社会贫富差别被人为放大。官员个人既无任何经济投入,又无任何经济风险。一语之出,一字之挥,便可获利上百万、上千万之巨,这有何公平可言?在我国尚未完全消灭绝对贫困之时,这种不公平尤其让人难以忍受。

三曰引发国家动乱。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本有一种正常的置换机制。当效率下降时,可适当降低社会公平度以刺激之;当社会公平失衡,可适当降低经济效率以调节之。但是,官僚资本的产生却破坏了这种置换机制,造成了一种“既无效率又无公平”的陷阱。长此以往,中国难免“拉美”化。要跳出这个两难境地,或是人民动手铲除官僚资本,或是官僚资本制造内乱,解除法律枷锁,以求浮出水面,合法生存。从前苏联解体的教训看,后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目下,时有人呼吁给腐败者“大赦”。此乃误国之言,概不可信。为防止新的官僚资本为害,必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最终是要建立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窃认为,为国民福祉,为国家安泰,应允许和鼓励包括私人资本主义在内的各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但必须警惕新官僚资本的产生。就这一点而言,孙先生,毛先生的理念并未过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惕新官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