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 - 2011/10/2 14:45:00
资料汇总: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是如何点燃的
《太平天国》主题曲
流血的伤口不流泪
举旗的杆子不下跪
攥紧的拳头不松手
过河的卒子不后退
人活一口气
难得拼一回
生死路一条
聚散酒一杯
何以成败论英雄
浩浩乾坤立丰碑。 主题音乐在线听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PoD-Q1zxo/明末农民起义(一)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年)二月十五日黄昏时,知县张斗耀正坐堂比粮,怒火填膺的农民们各持利器,从西门拥进公堂。张斗耀见势头不好,吓得躲进私宅,被郑彦夫等人追上乱刀砍死。澄城农民抗粮杀官的消息迅速传布开来,各地的农民、饥军纷纷响应,一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燎原大火就这样点燃了。
关于澄城农民起义,有的史籍描绘得非常形象。《鹿樵纪闻》说:“崇祯改元之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鸠众墨其面,闯入澄城,杀知县。”
《烈皇小识》写得更是有声有色:“先是天启丁卯,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阴纠数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涂面。王二高喝曰:‘谁敢杀张知县?’众齐声应曰:‘我敢杀!’如是者三,遂闯入城。守门者不敢御,直入县杀耀采。众遂团聚山中。”
这里的问题是,澄城的农民起义是否就是白水县民王二领导的起义?据顺治《白水县志》载,“崇祯二年,自河北王二、种光道倡乱。官兵以不谙地势陷败。后结连延、庆诸贼,至流毒天下。”
上引澄城起义的原始记载,只提到郑彦夫其人,并没有说王二是这次起义的领导者。而《白水县志》在记载王二起义时,又没有涉及澄城杀官事。可能这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被某些史籍的作者揉合为一了。在这些情节上的差异没有考定的时候,用澄城农民抗粮杀官的提法,比白水农民王二领导澄城起义要妥当一些。 明末农民起义(二)在崇祯初年群雄并起的历史条件下,张献忠、李自成这两位后来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的人物也先后参加了起义。关于他们的家庭、早期经历和参加起义的情况,各种史籍的记载很不一致。由于起义农民的领袖人物大抵出身于社会底层,在旧王朝统治下他们是被人忽视的芸芸众生.因此要弄清他们“微时”的经历相当困难。
张献忠,陕西延安人,一说属军籍延安卫柳树涧人(31),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六年)九月十八日(32)。他的家庭情况众说纷纭,但都缺乏可靠的根据。有的记载:“张献忠,亦秦人。父业履,母织席。献忠自少读书不售,遂与逃兵三百人起而为盗,转掠豫楚间,号八大王。”(33)有的说他“儿时随父贩枣至四川内江。以驴系绅坊,粪溺污其石柱。绅仆骂之,鞭其父,令以手掬他所。时献在边,怒目不敢争,誓云:‘我后来时尽杀尔等,方泄吾恨。’后入蜀,内江民无噍类。”(34)还有的记载说,“张献忠,陕西肤施人,阴谋多狡。父快,屠沽而贱,母沈,并早死。献忠依丐徐大为活。尝窃邻人鸡,偶见詈之。献忠曰:‘吾得志,此地人亦如鸡焉。’其残忍之心,少年已萌。及长,益无赖。适流贼王嘉胤作乱,献忠投之,号八大王,又号黄虎。”(35)另一种说法是:“张献忠,本铁匠子,年少刚狠,承造军器,官吏有陋规,而煤铁有馀。后煤铁既少而陋规日增,工食克扣而限期更迫,匠不堪命,因以倾家,而追逼复首及之。乃入王嘉胤党,贼中称为八大王,自称为西王。”(36)吴伟业在《绥寇纪略》中叙述张献忠事迹时,开头就说,“张献忠,不知其所自起”,接着又介绍了一种说法:“相传献忠肤施人,隶延安卫籍,固将家子。少时从军犯法,得总兵陈洪范救免,刻楠檀为洪范像事之。其为贼也,与汝才同起……。”(37)关于张献忠曾经在明政府军中服役的说法流传得很广,但并不大可靠(38)。
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材料来看,张献忠的家庭情况,仍然是弄不清的问题之一。某些比较可靠的文献表明,张献忠少年时代大概曾经受过一些教育,达到粗通文字的水平。例如,乾隆《宝丰县志》记载了这样一段逸事,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三日,献忠所部起义军攻克河南宝丰县,“劫集诸生于城东河仄龙王庙。各问姓名,令勿惊怕。操土音云:‘咱是斯文一气,老子学而未成。’欵语良久,遣各入城,遂拔营去。”(39)张献忠在青年时期曾经当过延安府的捕役,常常受到同事的欺侮,有不胜压抑之感,乃“拊髀叹曰:嗟,大丈夫安能久居人下耶!”(40)于是决然舍去,参加了农民起义(41)。在同官军作战中,他“临战辄先登,于是众服其勇”(42),很快就成了一支队伍的领导人,自号西营八大王。从这时起,直到崇祯十六年建立大西政权,“八大王”的旗号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在各部起义军中是一支名震遐迩的部队。
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明朝末年,这里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早在万历年间,米脂县的农民就在明政府的赋税重压下大批地逃亡。当时的一位知县张可立,对米脂的困苦情况作过这样的描写:
“本县原额地粮草站,除免征奏豁,其实征之数,开载别册,一览了然矣。先以十三里之民,耕种前地,办纳前粮,尚多荒逋。矧并里之后,暵疲之馀,在者仅二里耳。地之愈荒,粮之愈逋,无怪也。且宽衍川地,尽属军屯;峻塉山冈,方为民产。春当种而冻弗消,秋未收而霜已降。糊口实难,竭泽奚忍?目今催督之令,急于星火,参罚之例,严于震霆。有司即工于催科,如罄室之民何哉!……未荒者因荒粮之赔而尽荒,未逃者因逃粮之加而尽逃。窃不知县事所终矣。边地之荒,边民之苦,人人知之、悯之。其招来之法,非不明且具也。行之数年,效未一睹,何哉?抛荒之册甫上,督征之令已下,不曰荒者难征也。抚字之望甚殷,参罚之章□贷,不曰存者赔难也。岂惟百姓剥肤,有司亦束手矣。因荒荒熟,因亡亡存,民之苏也,其何日之有?”(43)
在万户萧疏、百姓流离的环境中,李自成经历了人世间最早的磨炼。万历三十四年(一六○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他出生在米脂县双泉里的一个农户家里(44)。祖父名叫李海,父亲李守忠,母亲的姓氏有金姓、吕姓诸说(45)。家境十分贫寒(46)。自成乳名黄娃子,一作黄来儿,幼年曾经被舍入寺庙,唤作黄来僧(47),后来又到地主家放羊(48)。成年之后,应募到本县圁川驿充当驿卒。按照谭吉璁的说法,自成“二十一岁应募银川驿马夫”(49),如果所言有据,则当为天启六年(一六二六年)。
史籍中保存了一些李自成参加起义以前,备受官府和豪绅欺辱的情况。费密《荒书》记载说:“父亡,自成年长无依,为米脂县圁川驿马夫。艾乡绅之门有石坊,艾送客忽见自成坦卧其上,怒之。他日又溺于艾乡绅门墙,擒入,箠楚乱下,系于庭柱。艾之季子出,手持饼啖。自成饥甚,向艾子乞余饼。季子骂曰:‘我宁饲狗,岂以与汝?’投饼于地,脚踏而去,自成深恨。艾乡绅又送官责治,适自成骑死驿马二匹,追赔比较甚严,又骑死一匹。遂欲走亡,无可依者。”
郑廉在《豫变纪略》里,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
“(自成)为驿卒,能得众。时岁洊饥,邑官艾氏贷子钱,自成辄取之。逾期不能偿,艾官怒,嗾邑令笞而枷诸通衢烈日中,列仆守之,俾不得通饮食。盖欲以威其众也。诸驿卒哀其困,移诸阴而饮食之。艾仆呵骂不许。自成忿然曰:‘唉,吾即死烈日中何害?’则踉跄力荷其枷仍坐烈日中,竟不饮食,虽惫甚不少屈也。众益哀之,不胜其忿,遂閧然大哗。毁其枷,拥自成走出城外,屯大林中,不敢出。然犹未至伤人也。而县尉则乘羸马率吏卒执弓刀而往捕之。林莽箐密,不敢入。相持良久,日且暮,众不得已,杖白梃一閧而出。县尉惊,堕马死;吏卒溃而奔,弓刀器械悉为其有。是夜遂乘势袭城,奋袂一呼,饥民群附,一夜得千馀人,出而走,转掠远近。旬日间其势益众,又与盗相通为声援,往来奔窜,号曰闯将,俨然自为一部矣。”(50)
李自成后来在发布的《永昌元年诏书》中曾经说,“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51)看了上面的两段引文可以知道,这决不是无根之语,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他在明王朝统治下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涯。
崇祯二年,明廷下令裁减驿站经费,作为驿站马夫的李自成又身受其害,被迫离开了驿站。次年陕西灾荒更趋严重,隔河的山西省又以“防寇”为名,禁止把粮食卖往陕西。陕北的米价涨到六钱银子才能买到一斗米。饥民们大批流亡外地,参加起义的不少。“米脂人从贼者十之七,邑几空。”(52)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领着本村一批走投无路的群众,参加了不沾泥领导的队伍,踏上了农民革命的征途(53)。康熙《米脂县志》说,“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54)这段话多少说明了明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劳苦群众的揭竿而起,为自身的灭亡造成了一大批掘墓人。
在起义农民的队伍里,李自成号称闯将,他领导的那一支部队称为“八队”(55)。史称自成“猛勇有胆略”;“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56)英勇战斗加上纪律严明,这就是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崭露头角,创立丰功伟绩的重要原因。 唐末农民起义(一) 在黄巢之前,还有次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新唐书·南诏传赞》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为什么唐帝国灭亡的导火索不在藏龙卧虎、群雄林立的中原,而在偏处于岭南一隅之地的桂林呢?
要讲桂林戍卒起义,首先讲讲唐朝的兵制,因为这次起义就是跟兵制有关。
唐朝建国后实行的是府兵制。其府兵制本身有其特殊性,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相当罕见。关于这一点,可以拿与唐朝同样有声色的汉朝来作比较:汉朝是寓兵于农,全农皆兵;唐朝只能说全兵皆农,就是说,每个士兵都要种田,但不是所有种田的人都要当兵。
唐朝先将全国的人口做调查统计,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分为九等人。下三等的人没有资格当兵,上等和中等才有当兵的资格。作为补偿,朝廷会免去当兵家庭的租庸调。这样,当兵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富裕人家愿意当兵,这就是府兵。府兵自己有田有地,因此不需要朝廷出钱来养军队。那么,府兵制是怎么破坏的呢?
各地府兵要轮流到京师宿卫一年,唐太宗时,太宗李世民经常亲自教习这些府兵骑射,府兵们都觉得荣耀,愿意为国家出力。后来,天下太平无事,在京师宿卫的府兵无事可做,逐渐沦落为达官贵人的苦工,受人轻视,因此,再有府兵下一轮宿卫,便千方百计地逃避。
再说边境上的府兵。府兵原来是三年一代,但因为边防战事频繁,戍期延长。前面提过,府兵都是家境富裕之人,到边关时,往往携带不少绢匹(唐朝以绢作币),这是他们的私房零用钱。边将见财起意,便想方设法地侵吞士兵财物,还强迫士兵服苦役。这样,由于边将贪污,朝廷腐败,直接导致没有人再愿意当府兵,发生了大面积府兵逃亡事件。这种情况发生在玄宗一朝,正是唐帝国国力鼎盛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廷只好停止征发府兵,开始实行募兵制,其实就是雇佣兵。唐帝国此时财力雄厚,有钱有势,出得起大价钱雇人当兵。招募来的士兵,军器、衣粮都由朝廷发给,长期服兵役。而这些被招募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番人。正是大量使用少数民族番人当兵当将,而没有采取任何提防措施,才造成了后来“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言归正传,唐懿宗时,徐州一带“风土雄劲,甲士精强”,那里武风极盛,人的性格也比较刚烈。当时,唐朝廷为了加强西南边防力量,调派了部分徐州兵(雇佣兵)去守岭南,其中有八百人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驻防。开始调防时,朝廷与这些徐州兵约定,三年一轮换,就是说,只要他们在岭南守够三年,就可以重新回去家乡徐州。
到了后来,朝廷因调防费用大,迟迟不予轮换。到了咸通九年(868年),这些徐州兵守桂州已经有六年之久。他们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妻子,自然对唐朝廷深为不满。最可气的是,徐州都押牙尹戡不顾群情汹汹,为了讨好上级,向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建议说:“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戍卒一年。”意思是换防要花很多的钱,而朝廷现在没军费预算,不如让这些徐州兵在桂州再多守一年。崔彦曾是宰相崔慎由的侄子,性情严酷,为人刻薄。唐朝廷因为怕徐州士兵骄横难制,特意任命苛刻的崔彦曾镇抚徐泗。崔彦曾听从了尹戡的建议。
消息传到桂州后,徐州兵群情愤怒。这些兵当中,都虞候许佶、军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几人以前都是徐州附近著名的群盗,因为地方官府无力征讨,于是招安他们出山,充在军队中任职。这些人曾经为盗,作风彪悍,自然更加怒火冲天。刚好此时桂管观察使李丛被调往湖南,新任观察使还没有到任。这些徐州兵更加觉得自己被朝廷抛弃了。咸通九年(868年)秋七月,许佶等人去找都将王仲甫理论。王仲甫不但不安抚,还趾高气扬地训斥众人。许佶等人气愤不过,一哄而上,杀死了王仲甫。
这下事情闹大了,许佶等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推举素所信服的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庞勋见大家已经把王仲甫杀了,难以置身事外,再说他也渴望早日回到家乡徐州,于是被逼上了梁山,做了徐州兵的首领。庞勋带着众人冲入监军院,夺取了兵甲,武装起来结队北还,打算自行回去徐州老家。
事情到此地步,还没有十分恶化。不过是一群离开家乡六年的士兵,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而已。不过,这些徐州兵因心中忿怒,在所过之地四处劫掠。因为他们都是职业兵,训练有素,地方州县根本拿他们没办法。唐朝廷得知消息后,派大宦官张敬思来安抚徐州兵,表示不追究前事,由官府资送他们回归徐州,于是徐州兵停止了沿途抢劫。
事情到此,应该就已经解决了,皆大欢喜。然而,徐州兵到了湖南后,宦官监军用计策诱骗他们,让他们将武器全部交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则派兵严守要害之处。
在这样的情况下,庞勋与许佶等人计议:认为朝廷赦免他们,是怕他们沿途攻击抢劫地方,又怕他们溃散到山野为盗为匪,一旦他们回到徐州,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早已设好的罗网。徐州兵心中恐惧,不敢继续北上,于是乘船沿长江东下。一路上,众人为了防备朝廷突然袭击,都拿出自己的钱打造兵器。
此时,徐州兵仍然没有反叛的意思。庞勋甚至多次派人向上司徐泗观察使崔彦曾送申诉状,信使一个接着一个,申诉状的言辞都相当恭敬。然而,崔彦曾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这大概与他苛刻的性格有关。这些徐州兵原来都是他的部下,出了这样的事,他自觉脸上无光,势必要铲除这些徐州兵而后快。崔彦曾如此态度,朝廷也无法知道更多的真相,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庞勋的申诉状,更不可能安抚这些只想早日回到家乡的徐州兵了。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庞勋等人显然已经无路可退。渡过淮河以后,庞勋向众徐州兵宣称:“我辈擅自归来,不过是因为思念妻儿,日夜想与他们相见。听说已有皇帝的密敕到了徐州,一旦我们等回到徐州,将被肢解灭族。大丈夫与其自投罗网,为天下人所笑,还不如大家同心协力,赴汤蹈火干一番大事业。这样不仅摆脱祸殃,还可求得富贵!更何况徐州城内的将士都是我们的父兄子弟,我们在外一声高喊,他们在城内必然响应。”众人听后都欢呼雀跃,拍手称好。
于是,一场本来不该发生的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徐州兵只有将士赵武等十二人不想参与起义,企图逃跑,结果被庞勋处斩。庞勋随即派人将赵武等人的首级送给崔彦曾,并再递上申诉状,宣称是被赵武等人骗归。不久,庞勋再次申诉,要求停掉徐州都押牙尹戡的职,然后,将他们这些从桂州回来的将士“别置二营,共为一将”。这说明庞勋起义仍然是想求自保,在他心底深处,仍然希望能平平安安地回到徐州,大家和睦相处。由于当时通讯条件所限,唐朝廷不可能及时了解到情况,所以在这个时候,徐泗观察使崔彦曾的态度就相当重要了,和与战,其实就在他一念之间。
崔彦曾召部下商议,诸将都觉得徐州治下的兵出了这样的事相当丢脸,都哭着喊着要去与庞勋义军决一死战。崔彦曾当然知道他自己这一决定将左右许多人的命运,还是很犹豫,因为他看得出,庞勋等人并没有反叛朝廷的意图。
这时候,徐泗团练判官温廷皓站了出来,慷慨地说了一番话。他先指出了崔彦曾犹豫的原因:“目前讨击桂州戍卒有三大难处:皇帝已经颁下诏书释免戍卒的罪,我们不能擅自讨击,这是第一大难处。这些桂州戍卒的亲人都在徐州城内,而我们率领戍卒的父兄,去讨击他们的子弟,人情难违,这是第二大难处。戍卒犯罪,牵连的枝党多而复杂,追究起来判刑和处死的人必然很多,这是第三大难处。”本来众将都以为温廷皓是要站在庞勋等徐州兵一边了,不料他话锋一转,又列举了如果不讨伐庞勋的五大害处,从而促使崔彦曾下定了决心。
当时徐州城内只有四千三百名士兵,崔彦曾派都虞候元密统兵三千人拒庞勋,又命宿州(今安徽宿县)出兵五百扼守符离(今安徽宿县北符离集)。庞勋义军随即抵达符离,两军在睢水之上激战。双方都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对方军中各有不少人或是亲戚或是朋友或是相识。当然,庞勋义军此时有家不能回,正是义愤填膺、勇气倍增之时。狭路相逢勇者胜,交战结果,唐官军大败,望风而逃。
庞勋随即回军进攻宿州。当时宿州缺刺史,观察副使焦璐掌摄州政事务,宿州的军队被调去符离后溃败,城内不再有军队,已经是一座空城,即攻即下。焦璐狼狈不堪地逃出宿州,得免一死。庞勋将城中的财货全部聚集在一起,让老百姓随意来取。“一日之中,四远云集”。然后庞勋再从中选募丁壮参军。“自旦至暮,得数千人”,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庞勋分兵守城,自称兵马留后。
两天后,都虞候元密引唐官军前来围攻宿州。官军在城外驻营。庞勋用火箭射燃城外茅舍,火势延及官军营帐。庞勋军突然杀出城来,袭击官军,杀死三百人,然后从容返回宿州城中。当天晚上,城里民众协助守城,妇女持鼓打更。庞勋事先搜集宿州城中的三百艘大船,装满粮食,乘流而下。元密以为庞勋义军一定会固守宿州,毫无防备。
第二天天亮后,官军才知庞勋已经冲出重围,狼狈追赶,连早饭也没吃,人人饥乏不堪。这时,突然发现庞勋的船只列于堤下,岸上几队义军发现官军来到,纷纷躲入堤陂。元密以为庞勋临阵畏缩,驱兵进击。不料庞勋军一路从舟中杀出,一路从堤坡间杀出,两路夹攻,从中午杀到傍晚,官军大败。元密引兵败退,陷入菏泽,庞勋军追到,元密等诸将死于乱军之中,官军死约千人,其余人都投降了庞勋,竟然没有一个人得还徐州。
崔彦曾知道元密战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慌忙写信请求邻道发兵救援。随后下令紧闭城门,选城中的丁壮入伍守城。徐州城内外一片恐慌,人们普遍同情庞勋义军,没人愿在城中坚守,都想逃走。崔彦曾部下劝他投奔兖州,崔彦曾倒还有些骨气,愤怒地说:“我身为元帅,城若被攻陷,只有死而已,守城是我的职责。”将劝他逃走的人斩首。
庞勋探问降卒,得知徐州空虚,立即引兵北渡濉水,迂山进攻徐州。此时,义军已经有六、七千人的样子,击鼓喧噪,声音震天动地。庞勋军对城外居民好言劝慰,毫不扰侵,于是人们争相归附。义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徐州城。崔彦曾被俘虏,囚禁于大彭馆。民愤很大的都押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等人都被杀掉。当天,城中愿意参加庞勋义军的就达一万余人。而附近诸州百姓听说庞勋招募军队后,争先恐后地赶来参军,甚至父亲送儿子,妻子勉励丈夫,农民们把锄头磨得更锐利,扛着它作为武器来应募。义军人数激增到十万以上。庞勋声名大震。
曾经力主剿灭义军的徐泗团练判官温庭皓被庞勋召来,要求他起草给朝廷的表。温庭皓说;“这件事关系重大,不是顷刻间可以完成的,请让我回家慢慢地起草。”庞勋准许他回家去写。第二天早上,庞勋派人去温庭皓家取表文。温庭皓空手来见庞勋说:“昨天所以不立即拒绝起草表文,是想回家看一下妻子儿子,今天已经与妻儿决别,现在就是来送死的了。”庞勋看了温庭皓几眼,笑着说:“书生敢顶撞我,不怕死吗!我庞勋能攻取徐州,怎么怕找不到人为我起草表文!”竟然没有杀温庭皓,而将他释放。
庞勋起兵后,一系列的军事指挥相当漂亮,取徐州如探囊取物一般。但庞勋没有野心家的本质,他最早与朝廷对抗的原因,不过是要回到家乡,现在,他终于回到了徐州,目的达到了,他也就心满意足了。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在与朝廷对立的面上,所以,庞勋便希望能得到朝廷同情和理解,最好让他当个徐州节度使。这也是他找温庭皓起草上奏朝廷的目的所在。也正是这种不坚定的意志,成为他日后失败的根本原因。他盼望招安的心理,被敌人最大化地利用了。
之后,为了拱卫徐州,庞勋确实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先后派军攻取淮南道的濠州(治钟离,今安徽凤阳县西北)、滁州(治清流,今安徽滁县)、和州(治历阳,今安徽和县)。还动员了一万余人围攻“当江、淮之冲”的泗州。显然,庞勋始终只是在徐州周遭困守,并无取天下之心。所以,从开始到最后,义军始终只有徐州一个根据地。这样,一旦被包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困守的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
对唐朝廷来说,泗州当江淮要害,关系到江淮漕运。如果泗州被义军控制,唐朝廷的经济命脉就将被切断。唐朝廷惊恐万状,开始了大面积的调兵遣将:任命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即徐州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率诸道军及沙陀、吐谷浑等族部众,镇压起义军。
因官军调动费时费力,于是戴可师先率三万士兵,紧急增援泗州。
当时,泗州东南的都梁城(今江苏盱眙县东南)已经被义军控制。戴可师官军一上来就猛烈围攻都梁城,庞勋义军在半夜悄悄撤出。第二天,戴可师官军进入都梁城,才发现不过是一座空城。戴可师认为义军胆怯,不战而逃,因而十分得意。此时,天降大雾,丈外不能看清人的面孔。数万义军突然重新杀入,官军大败,戴可师和监军(宦官)被杀,三万官军只有数百人侥幸逃脱,器械、资粮、车马丧失殆尽。
此时,义军声势极大,淮南为之震动。老奸巨猾的淮南节度使令狐綯(令狐楚之子,李商隐旧交)生怕义军进入他的地盘,想出了一招缓兵之计,派人向庞勋表示,愿意代为向朝廷奏请徐州节度使节钺。庞勋等人起兵的本意原先只不过回乡心切,因此内心深处总是存在着适当的时候让朝廷招抚的心理。他也不想把事情弄得更大,觉得能当个徐州节度使已经相当不过,于是停止进兵,等待令狐綯的消息。庞勋等人由于对朝廷存在幻想,结果坐失战机,渐渐的变主动为被动,形势日趋不利。
这时候,汴河已经被义军切断,庞勋乘胜围寿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因“江淮往来皆出寿州”,寿州这里财富如山,诸道贡献及商人财货都囤积在这里。在巨大的物质面前,庞勋陶醉了。加上前面与官军战无不胜,自认为无敌于天下,开始享受起来,“日事游宴”。
戴可师全军覆没后,唐朝廷重新做了部署,改由兗海节度使曹翔为徐州北面招讨使。魏博节度使何全皥也派遣魏博大将薛尤统兵一万三千人,开赴徐州助战。曹翔和薛尤两支官军互相配合,采用口袋战术,逐渐往东向徐州外围收缩。另外,包围徐州的官军还有徐州节度使康承训统率的七万官军主力,沙陀酋长朱邪赤心率领的三千精骑。
而义军内部这时候也开始分化。庞勋部将孟敬文守丰县,因手下军队多而强悍,便起了异心,自己暗中制造符谶。当时魏博大将薛尤进攻丰县,庞勋派心腹将领率三千人增援孟敬文。孟敬文与援军相约共袭官军,由援军当先锋打头阵。结果,庞勋新派的援军与官军交战时,孟敬文悄悄率军队走,致使庞勋新派的援军全军覆没。庞勋知道后大怒,假意要让孟敬文镇守徐州,孟敬文十分高兴地赶去徐州,半路被庞勋预先埋伏好的士兵杀死。
眼见官军大兵压境,庞勋有些沉不住气了,先派将领王弘立率主力三万,前去抵挡官军。王弘立出师不利,遭到沙陀精骑和康承训官军的夹击,全军覆没。王弘立只身逃回。
康承训随后率军进逼地势险要的柳子,与义军柳子守将姚周交锋。姚周有勇有谋,双方在一个月之间交战数十次,各有胜负。恰值大风刮起,官军趁势四面纵火,姚周不得不弃营逃走。沙陀军以精锐骑兵于半路邀击,将义军屠杀殆尽,自柳子到芳城,死尸遍野。这场战争中,沙陀朱邪赤心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一度救出陷入叛军包围之中的唐朝统帅。
义军将领姚周冲出重围,只带领麾下数十人南奔宿州。然而,义军宿州守将梁丕平素与姚周有私仇,先开城门让姚周进来,之后杀死了姚周。庞勋知道后,责怪梁丕擅杀姚周,撤了梁丕的职。在这个时候,庞勋犯了另一个错误,改派徐州旧将张玄稔代理宿州州事。。
庞勋经过前面的几次挫败后,这才明白他一直盼望的朝廷招安是不可能来了,于是接受了谋士周重的意见,杀了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及徐州监军张道谨等,表示从此与唐朝廷誓不两立的决心。他之前之所以迟迟不杀崔彦曾等被俘虏的将领,就是为了给招安留后路。
庞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打算先对付徐州北面招讨使曹翔和魏博大将薛尤的军队,解除西北方向的威胁。庞勋留父亲庞举直和将领许佶等留守徐州,自己亲率大军出击包围丰县的魏博军。庞勋在半夜来到丰县,魏博军队毫无觉察。当时,魏博军分为五个营寨,其中靠近丰城的一个营寨屯驻有数千人。庞勋纵兵将这个营寨团团围住。其他魏博四寨闻讯赶来救援,庞勋早在要道上设下伏兵,四路援兵都被杀退,各自败回本寨。当晚,庞勋见被围营寨一时难以攻克,便解围离去。离奇的是,魏博军反而因此而人心躁动,惊恐不安,又听说庞勋亲自领兵到来,都惊骇不已,于是不战自溃,纷纷趁天黑逃走。更离奇的是,其他四个营寨也都乘夜溃逃。
此时,徐州北面招讨使曹翔正在围攻滕县,听说魏博军队大溃败,心中惊恐,不敢继续交战,率军退保兗州。
[乾符五年(878年),河东发生变故,地方的土团因没有拿到军饷,杀死马步都虞侯邓虔。唐朝廷撤了河东节度使窦浣,任命曹翔为河东节度使。七月,曹翔上任,将杀害邓虔的土团士卒十三人逮捕并诛杀。九月,曹翔到晋阳上任两月后,突然神秘暴亡。昭义军趁机作乱,在晋阳城中大肆抢劫。晋阳百姓毫不惊慌,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讨击乱军,杀死昭义军千余人,昭义军自溃。历来乱军劫掠,都是杀人放火,百姓遭受惨重损失。晋阳百姓却能扭转形势,为当时一大奇事。]
至此,对义军西北方向的威胁完全解除。庞勋随后引兵南下,直奔柳子寨,准备与驻扎在这里康承训官军主力决战。为了一战而平,庞勋事先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不料庞勋军中的淮南俘虏逃到官军一方,将作战计划给康承训。康承训得以事先作好准备,秣马整众,设伏等待。结果可想而知,义军陷入官军重围,损折了数万人,尸体布满十几里。庞勋解除衣甲穿短衣逃走,收集溃散的士卒三千人,退入徐州。
最早庞勋起兵时,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土豪郑镒聚众三千,自备资粮器械,热烈响应义军。郑镒见庞勋此时兵败,立即以下邳投降官军。蕲县(今安徽宿县南)土豪李衮也杀死义军守将,举城降唐。沛县裨将朱玖趁义军守将李直赴彭城议事,举城降唐。宿州守将张玄稔杀起义军将领张儒等,开城门降唐。宿州城内有精兵三万人,康承训配以精骑数百,直趋符离。符离守城义军还不知道张玄稔已叛变,开门延纳,结果被张玄稔顺利拿下符离。
庞勋遭受一系列的失败后,引兵西击宋州(州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亳州(州治谯县,今安徽亳县),打算吸引官军西进,以解徐州之围。咸通十年(869年)九月,庞勋率起义军二万西出,袭破宋州南城,又渡汴水,南攻亳州。康承训率步骑八万,由沙陀部落朱邪赤心率数千骑作前锋,追击庞勋于亳州。义军大败,全军覆灭,生脱者才千人,庞勋也在此役中战死。
在庞勋军败之前,张玄稔进围徐州,崔彦曾的老部下路审中开城迎接官军,庞举直、许佶等义军将领悉数被杀。官军大力围捕桂州戍卒的亲族,受到株连被杀的死者达数千人。一度轰轰烈烈的桂林戍卒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元末农民起义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初三,河南颍州(今安徽阜阳市)白鹿庄挤满了临乡临县集拢来的人,看样子,少说也有三千。多数是青壮年汉子,也有妇女老人和孩子。他们头裹一块红布,或把红巾扎在腰间,还有的在手持的枪矛棍棒锄头叉把上绑一块红巾。人们衣服破旧,灰、白、黑、赭,色调暗淡,但是,在人群中跳跃攒动的那些血红血红的颜色,却像是花海波涛,火舌滚动。天气燥热,人流拥塞,许多喜庆的脸上,渗出汗珠,泛出红晕。那边厢在起灶烧水做饭。灶房旁边,风箱鼓动,炉火融金,砧锤撞击,彩花四溅,那是匠人们在打制兵器。将近正午时分,螺号吹起,众头目从一座大瓦房中走出,把人群带进一个大场院里,四周的空地里也挤满了人。第二声螺号响动,便见几个汉子簇拥着一个穿黄色道袍四十上下的人走向临时搭起的高台。台下前面的人首先跪拜下来,接着,像风吹麦浪倒,由前向后伸延。这是白莲教徒朝拜教主的礼仪。这位黄袍教主就是白莲教世家韩山童。陪伴在他身旁的是几个大弟子,有颍州人刘福通,颍上人杜遵道以及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宗、韩咬儿等。刘福通做了一个手势,人们陆续站起身。场内依然鸦雀无声。这时杜遵道走上前去,朗声说道:“北国达子乱中原,搅得天怒人怨。这些年,黄河决口,淮水倒流,地震山崩,黄沙黑风,旱蝗连年,日月无光。十个门户九家空,哪里没有人吃人。眼见的是胡运要完了。灭胡人的是谁呢?你们知道宋代有位邵康节邵先生,那真是称得上前知八百年后知八百载的老神仙,他临死时候留下十首《梅花诗》,预言后代兴亡。其中一首说:‘云雾仓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这就是胡元代宋,真是一毫不差。接下来一首又说:‘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为赵氏忟。一院梨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这个‘赵氏忟’就是说的达子终究要将中原交还给赵氏。今天我在这里告诉你们两个人。一个就是这位刘福通刘大哥,他就是赵宋高宗皇帝勅封杨国公刘光世的后人。这一位,是我们的教主,弥勒佛转世,同时,也就是当年被达子掳去的宋徽宗皇帝的八世孙。那一天,弥勒佛托梦给我,要我访寻宋朝皇帝的后人,好好辅佐。我拼着元朝的官不做了,去各处查访。也是大宋王朝该兴,让我们君臣终于相遇。弥勒佛厌恶世间黑暗,投胎转世,亲自复兴宋朝,驱逐北国达子,我们老百姓眼看得救了。”杜遵道口若悬河,只说得台下,一阵惊一阵喜。原来这个杜遵道曾经做过元朝枢密院的椽史,负责管理文案,能说会写,很有才干,他的谋划建议不能被上级采纳实施,遂愤而辞职,回到老家颍上,做了白莲教的首领,进行反抗元朝的各种准备。 杜遵道见台下情绪激昂,便继续说道:“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就是要祭旗告天告佛祖,宣布我们红巾军的成立。后天,癸丑日端午节,正午午时,我们各路弟兄,同时并起,直捣幽燕,把北达子赶出去。”说罢有人牵来了黑牛白马,几个壮汉用绳索捆好,一刀刺下,鲜血冲出,流入木盆,而后端上台去,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几个人各饮了血酒,又拿来一面大旗,血染了四角,而后在一根长杆上挑起,只见上面写道:“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立时,台下欢声雷动。
正当人们沉浸在节日般的兴高采烈之中,忽然自正北州城方向扬起一片路尘,说话间,一队马兵首先冲到,场内立刻大乱。拥挤、践踏,没有还手之力。骑兵队直取韩山童,显然是有叛徒告密指引。几经接战,韩山童终究被俘。白鹿庄被淹没在一片血污与火海之中。
然而,韩山童他们所组织的这场暴动,如同地行之火,一旦窜出地面,就无论怎样也扑不灭了。
韩山童,原是中书省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世代传习白莲教。他的祖父曾因此被谪迁于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永年)。但是家族的宗教信仰和传袭是相当顽强的。韩家的传教活动从来没有休止, 并且门徒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到韩山童时候,已在河南、江、淮间拥有相当的信徒。元璋在河南汝宁府的息县、汝阳、颍州、固始、光山、信阳等地区所接触到的白莲教,就是韩山童和他弟子们的杰作。元末,官贪吏戾,灾疫流行,民不聊生,社会黑暗,韩山童乘时鼓动,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其他各种谣言,各种谶语很快被制造出来,又很快传播开去,使社会进一步浮动。元朝皇帝的龙椅实际已经放在了火山口上。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二丈,先是白茅堤决口,而后金堤决口,河水北侵安山,突入会通河和运河。河患越来越严重。至正十一年 (1351)四月初四,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制河防使,调集十五万民夫,两万军队,投入治河工程(一说“起集丁夫二十六万余人”)。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把几十万人集拢起来,放在一些极度贪残腐败的官吏督责之下,则是相当危险的。果然,河工工食被克扣。工地怨声载道,情绪激愤。韩山童师徒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派人四处散布“弥勒佛降生,天下大乱”,又造出谣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让黄河南北的孩子们各处传唱。同时,真的凿了个一只眼的石人预先埋在黄陵冈地方。四月底,这个石人突然从河底挖出,它的背后又赫然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几个大字,便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挑河工地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官吏们越是禁止议论传扬,人们越是觉得蹊跷神秘。人们普遍觉得,确实要天下大乱了。
紧接着就是五月初三白鹿庄聚义。它虽然被州县兵勇所扑打,但是,四溅的火星却立即引起江、河、淮、泗一带的漫天大火。杜遵道、刘福通等逃到颍上县,树起大旗,很快有几万人响应。他们沿淮河西上,向汝宁府白莲教徒的集中区进发,一举攻克朱皋,夺得政府粮仓,随即开仓放赈。部队一下子发展到十几万人。几个月之间,攻陷固始、光州、颍州、光山、罗山、息县、确山、上蔡、信阳、汝阳,整个汝宁的府县衙门都由这些头扎红巾的庄稼汉任情出入。人们称这支部队为红军。又因他们多是烧香拜佛的白莲教徒,又称为香军。
这年八月,河南行省蕲州罗田(今湖北罗田)人徐寿辉和黄州麻城(今湖北麻城)人邹普胜起兵于蕲州。徐寿辉原籍湖广,因做贩布生意经常来往于蕲州与黄州之间。蕲、黄等地也盛行白莲教,不过它的教主不是韩山童,而是彭莹玉。这个彭莹玉是湖广浏阳(今湖南浏阳)人,自幼在江西袁州慈化寺出家,人称彭和尚。彭和尚自立白莲教,以极通俗的偈颂劝化,每晚燃上高烛,聚众烧香礼拜,诵念弥勒佛号。有一年,袁州发生瘟疫,莹玉煮一些中草药加进山泉的泉水,称为圣水,为人治病,更受到百姓的信仰。人们还传说他能“撒豆为兵,飞茅成剑”。 莹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位神僧。元顺帝至元四年戊寅(1338),彭莹玉和他的弟子周子旺集合徒众五千余人定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造反,每个人的上衣前后都大写一个“佛”字,说是能够刀枪不入。不久,这次举义被袁州地方驻军所镇压,周子旺及其母亲佛母,儿子天生、地生都被处死,彭莹玉逃到淮西,白莲教徒们争相隐匿,官军始终未能捉获。 这徐寿辉和邹普胜,就是彭莹玉的弟子。邹普胜,原是麻城县一名铁匠,后来成为本地白莲教首。在茅子元所制定的“普觉妙道”名辈中居普字辈。至正十一年 (1351)五月间,他听到淮西的反讯,以为彭祖师又干起来了,便积极活动。一天,徐寿辉拿一块从山中捡到的钢(自然钢)铁来见普胜,说要打两把锄头。普胜一见寿辉那雄伟魁梧的身躯就产生一种泰山压顶的感觉。说话之间,寿辉蹲在他的铁砧子上,看上去像一头雄狮。这情景猛然间勾起普胜昨夜的那个梦,他梦见黄龙蟠在他的铁砧上。此时的情景便不由得令他暗暗称奇。于是对寿辉说:“当今这个年月,还要靠锄头过活吗?我当用这一块好铁打一把宝剑赠给你。”寿辉先是一怔,后来话渐投机,各述宿志,随结交为兄弟,共谋大事。为了推寿辉为盟主,提高他的威望,普胜造出许多谣言,在徒众们中间广为散布。说一天,寿辉在塘中洗浴,见他身上直冒毫光。弥勒佛降世,就应在此人身上。又说,一天,寿辉住多云山的圣人堂中,溪水每天两次涨潮,来朝拜寿辉。溪水旁边有一块怪石,像舟船模样,寿辉在上面凿一个洞,插上桅杆,冥目祝祷:“如果老天佛祖保佑寿辉,此石当飘扬出溪口。”祝毕,但闻山石轰鸣,溪水扬波,石舟果然往前行了十余丈。 这样,寿辉便俨然成为当地白莲教兄弟们眼中的一位佛尊。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刘福通、杜遵道他们搅翻了汝宁府,毗邻的黄州、蕲州也四角震动,似乎看到了野火照天。于是徐寿辉、赵普胜一声号令,那些头扎红巾的百姓们便从四邻八乡满山遍野呐喊着冲杀出来。他们很快攻下蕲水县城,而后占领黄州路衙门所在地长江边上的黄冈县。九月,徐寿辉在蕲水称皇帝,建国号为天完,年号为治平。以邹普胜为太师。到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长江沿线湖广行省的兴国路、武昌路、汉阳府、岳州路,江浙行省的江州路、南康路,河南行省的沔阳府、中兴路,乃至河南的安陆府、江西的袁州路、瑞州路、江浙的饶州路、信州路、徽州路等,纵横四省区数千里的地面,如飓风卷地,神佛魔法,似乎在一夜之间便插遍了徐寿辉天完皇帝的红旗。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河南归德府萧县(今安徽萧县)芝麻李及彭大、赵君用也聚众造反,举起义旗。芝麻李,原名李二,颇有些家财,那年灾荒饥馑,李二将家中储存的一仓芝麻献出来赈济贫民,受到百姓称道,人们因而送他一个芝麻李的外号。这位芝麻李也是一个白莲教徒,放赈救济的善举,使他成了本地的白莲教首,设在他家的白莲教堂香火相当旺盛。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颍上红巾军起事的消息传来,芝麻李十分振奋。这时,萧县的老百姓多被征去挑河,他们吃不上应得的粮饭,还经常受到责骂鞭打。怨恨和愤怨在明滋暗长。那一只眼的石人的消息在黄河岸边百姓中不胫而走,给萧县的百姓带来许多安慰和遐想。芝麻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与他的邻居也是他们村社的社长赵君用商议起义。芝麻李说道:“眼下百姓穷困,朝廷又妄兴土木,岂不是伤处撒盐,冰上加霜。百姓已是走投无路,人心思变。我听说颍上香军起事,一夜之间,聚人数万,十几万征讨官军,持戈不前,望风披靡。当此之时,真是男子汉大丈夫取富贵之秋。”赵君用慷慨相允,告诉他,哪些人可以马上去联络。并说:“城南彭大有勇有胆,是条好汉,与我交往已久,我自会劝他入伙。”说罢二人各去准备。芝麻李即去串联教徒,并让他们广布谣言,不久,野村荒郊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就唱起了“挖了石人眼,当时木子反”的童谣。赵君用的事也办得很顺利。那天,他走进彭大的家门,见他正在磨斧,问道:“磨这么快的斧去干什么?”彭大说:“你看这连年歉收,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日夜盼着州县赈济,可官府哪里是靠得住的。没办法啊!想砍点柴挑到城里换几升米吃。”显出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要在往常,赵君用会好言劝慰,并慨然解囊。今天却把脸沉下来,呵斥道:“好一个男子汉!不空长一身力气,会拿它砍柴换饭吃了!”彭大被说得丈二和尚摸不住头脑。君用换一副嘴脸说:“凭你的本事,眼下这个情景到哪里不得一顿饱饭,用得着下这种笨气力吗?你但能依我,不光是衣食无愁,取什么样的富贵,还不是由你!”彭大这才恍然解悟。沉吟片刻,问道:“芝麻李干不干?”君用笑道:“他正是头领。”于是同去见芝麻李。刚好芝麻李联络的人都在,共八条汉子。大家便歃血为盟。说话到了八月初十,八个人扮成挑河夫,夜闯徐州城。因为人心浮动,流言四起,所以门禁很严,无法进城。他们便对门卒哀告,说是挑河夫,到城里借宿一夜,求军爷给个方便。赵君用还有意把河上吃的白面饽饽露出篮子的一角。一个军卒借口搜查,把篮子留住。正在你嚷我夺中,赵君用已带着彭大等四个人抢进城去。半夜四更,城内燃起四处大火,城外见着火光,也燃放四堆作为呼应。于是赵君用、彭大等夺了军仗杀死门卒,打开了城门,城外芝麻李四人呼啸着一拥而入,四处冲杀。城中即刻大乱。州中大小官吏军中大小头目闻风胆丧,一个个抱头鼠窜。待到天明,树起大旗募军,但见锄头枪棒,八面云集,一下子集合近十万人。接着便是攻州打县,萧县、宿州、灵壁、五河、虹县,北及丰县、沛县,南到泗州、濠州、安丰,如秋风扫叶,纷纷陷落。
十二月,便是邓州王权,人称布王三,与张椿等起兵。攻陷邓州,进据南阳府,分兵北上,略嵩州,汝州,直下河南府府城(今洛阳市)。称为北锁红军。一个月以后,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襄阳孟海马起兵,攻下襄阳以后,连下均州、房州、归州、荆门州、陕州。控扼长江、汉水上游。称南锁红军。
从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州白鹿庄发难到至正十二年二三月,十个月之间,接连五次大举,参加的民众近百万,攻略土地,北起黄河,南越长江,东际濠、泗,西抵荆、襄。鄱阳、洞庭之滨,浙西、赣南之地、莫不烽火连天,头系红巾手持刀矛的庄稼汉,千里驰驱,如入无人之境。到处在杀官劫府,到处在削木为兵。大股几万,小股数千,十百成群的草窃小盗不知其数。芝麻李等八人,赤手空拳,夜闯徐州,竟能天明坐衙,聚众十万。元朝政府派出几十万大军,奔逐于黄河江淮之间,畏葸不敢接战。将军沉湎酒色,军士但务剽掠。显出元朝政权的穷途末路,腐烂已极。
钟山风雨 - 2011/10/2 16:49:00
有“唐末农民起义(一)”,为什么没有“唐末农民起义(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