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头|论坛

首页 » 劳动者的解放 » 无产阶级看历史 » 戈邓对话透视
野火 - 2011/7/27 22:44:00
戈邓对话透视

发布: 2011-7-27 09:34 | 作者: 香樟园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4817 | 回复: 15

戈邓对话透视

黄国锐


1989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真理报》记者欧福钦(原名弗谢沃洛德·奥夫钦尼科夫)以代表团成员、参与起草有关文件专家的身份随行。此人后来向世人公开了他所听到的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一段对话,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令人叹为观止。

据欧福钦回忆,5月16日,他参加戈邓会谈被请退席之前,只听到戈尔巴乔夫对邓小平说,“我们应当用推土机把这个陈旧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推平,然后所有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否则所有一切都将掉进沙堆里”。

对此,邓小平回答道:“现在我们和您正行驶在一条乡间土路,也就是计划经济。它是坑坑洼洼的,但已经被车轧平了。而右边有一条高速公路,也就是市场经济。我们需要从现在这条路转向那条路。为了能够转过去,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而您建议去掉方向控制!那么,您怎么将汽车从这条路转向另一条路呢?”(见《报刊文摘》第2735期、2009年10月23日周末版《欧福钦:遍访中国三代领导人》。摘自《瞭望东方周刊》第43期,作者赵嘉麟)

读了这段对白,不禁大吃一惊。对话双方当时是中苏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一个是58岁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是85岁的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国实际掌门人,怎么能够表面谈改革,实际谈反共呢?仿佛对话的不是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而是布什与布莱尔。

戈氏当着邓的面,直言不讳地讲:“我们应当用推土机把这个陈旧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推平”。请大家想一想,所谓的这个陈旧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不就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即无产阶级专政吗!戈尔巴乔夫那来的胆子,公然邀请邓小平同他一道开推土机,把共产主义政治制度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推平?而这样的邀请,无异于劝说邓小平同他一道当叛徒(参见列宁名著《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以及中苏论战时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面对这样的邀请,这样的建议,这样的挑衅,没有想到,邓小平竟然不恼不怒,不批不驳,反而与对方商量怎么办才更好些。在邓小平看来,问题不在于“推土机”,而在于牢牢抓住“方向盘”。抓住了“方向盘”,推土机也好,汽车也好,要驶那就驶那。“方向盘”者,权力也。在党是领导权,在国是国家政权,在操作中是控制器。戈氏认为共产主义政治体系应该推平。邓氏比戈氏更加老道,他主张不忙推平,可以先利用它来实现转轨,把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计划经济)转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去,待时机成熟再全面集中地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在邓的心目中,计划经济根本不行了,被他斥之为“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市场经济则被他美化为坚实通畅的“高速公路”。他建议戈氏同他一道,先利用共产主义政治体系这个“方向盘”,把社会主义经济的车子,从左边的“乡间土路”(计划经济)转到右边的“高速公路”(市场经济)上去。

什么是市场经济呢?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利润挂帅,就是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就是唯利是图。全世界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学者,不管是那党那派,大多数都公认:市场经济(即以市场为配置资源基础手段的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经济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财产所有权上的私有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直至其灭亡。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由此可见,戈邓在改变共产主义的政治体系(无产阶级专政)和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上并无分歧,区别仅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谈民主化,后者主谈市场化;前者着力鼓吹民主社会主义,后者着力贩卖市场社会主义;前者主张先政后经硬着陆,后者主张先经后政软着陆。什么“改革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多一些民主”(见戈氏的《新思维》);什么“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等等,统统都是掩人耳目,说给外人听的。实践已经证明:先政后经硬着陆的结果,苏联瓦解了;先经后政软着陆的结果,中国变质了。这就是严酷的客观事实;而事实终归胜于雄辩!






zabgfg1124 (2011-7-27 11:02:36)

我希望看到“据欧福钦回忆”的出处。




晟蔚 (2011-7-27 11:03:23)

方向目标一致,只是“渐进式”和“激进的休克疗法”的区别。




高山林112233 (2011-7-27 11:26:59)

仔细琢磨戈.邓二氏对话,颇为奈人寻味:对于已存在所的社会主义制度,戈氏主张乾脆用推土机把它推除掉:邓氏表示不同意见_要牢牢把握好方向盘开上右面的高速公路.看来,邓比戈究竟要老道高明得多.老道处在于邓方式隐蔽狡猾欺骗性更大,此点比之戈氏高明多了去,但二者目的完全一致,或叫臭味完全相同.





爱秦音艺声 (2011-7-27 12:02:43)

不能没有方向盘,否则在社会主义的路上怎么会转到另一条路上去呢。寓意深刻,值得深思。






yst为了信仰 (2011-7-27 12:16:50)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戈、邓之间的相同于不同。此二人是什么东东昭然若揭。






云水翻腾 (2011-7-27 12:57:15)

我希望看到“据欧福钦回忆”的出处。
=====================
出处,作者不是在上面写清楚了嘛!






横扫妖氛 (2011-7-27 14:14:36)

仔细琢磨戈.邓二氏对话,颇为奈人寻味:对于已存在所的社会主义制度,戈氏主张乾脆用推土机把它推除掉:邓氏表示不同意见_要牢牢把握好方向盘开上右面的高速公路.看来,邓比戈究竟要老道高明得多.老道处在于邓方式隐蔽狡猾欺骗性更大,此点比之戈氏高明多了去,但二者目的完全一致,或叫臭味完全相同.





一粟生 (2011-7-27 14:59:15)

因此,指望高举邓论的人回归毛泽东思想路线可能吗?





yun111 (2011-7-27 16:47:42)

这篇文章,回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谢谢作者。恽仁祥






大写的人 (2011-7-27 16:51:03)

宋朝秦桧也没有这么坏吧





谁主沉浮? (2011-7-27 18:30:25)

修正主义更加阴险凶恶!






宗毛 (2011-7-27 18:38:02)

“咯噔”一声!
      先政后经硬着陆,先经后政软着陆,惺惺相惜走资派,修正主义一窝猪。







新毛主义者 (2011-7-27 19:17:18)

毛主席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广大革命干部党员和革命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彻底批斗了刘邓的资产阶级路线的人和事,教育了全国人民,抓革命、促生产,鼓午着人民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毛主席身体欠佳,党内高层干部大部人不支持文革,抵制走资派的人处于弱势,选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在毛主席去世后伙同复辟派发动军事政变,改变了毛主席的即定方针,把党内最大的二号走资派扶上台,造成修正主义上台比法西斯还要坏的假共产党全面夺权,走资本主义道路速度更快了,工农兵被压得更彻底,公有制全面转为官僚资本私有制,国家财产集中到少数即得利益身上,黑暗的旧社会又重新出现,人民又重新开始受六座大山的压迫。
据欧福钦回忆,5月16日,他参加戈邓会谈被请退席之前,只听到戈尔巴乔夫对邓小平说,“我们应当用推土机把这个陈旧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推平,然后所有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否则所有一切都将掉进沙堆里”。

对此,邓小平回答道:“现在我们和您正行驶在一条乡间土路,也就是计划经济。它是坑坑洼洼的,但已经被车轧平了。而右边有一条高速公路,也就是市场经济。我们需要从现在这条路转向那条路。为了能够转过去,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而您建议去掉方向控制!那么,您怎么将汽车从这条路转向另一条路呢?”(见《报刊文摘》第2735期、2009年10月23日周末版《欧福钦:遍访中国三代领导人》。摘自《瞭望东方周刊》第43期,作者赵嘉麟)






李连根 (2011-7-27 19:37:45)

欧福钦:遍访中国三代领导人



   2009.10.23     A05版:新闻 稿件来源:报刊文摘



    1953年3月,27岁的弗谢沃洛德-奥夫钦尼科夫平生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位苏联《真理报》的记者,“不仅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而且还结识了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
毛泽东向他伸出了手
    当时,在新中国首都工作的外国常驻记者总共只有十几人,外国驻华使节也不多。因此,每次在北京饭店9楼举行官方招待会时,所有外国使节和记者都在受邀之列。周恩来为人随和、爱开玩笑。他知道奥夫钦尼科夫精通中文,于是便对这位《真理报》记者说:“你的名字太长了,应当简化一下,不如叫欧福钦——欧洲的欧、幸福的福、钦佩的钦。 ”奥夫钦尼科夫欣然接受。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虽然1956年是中苏十年论战的开始之年,但两国间兄弟般的友好关系尚未恶化。
    欧福钦回忆,在会议最后一天,毛主席意外来到了外国记者工作室。他问:“哪位是《真理报》记者? ”
    欧回答:“我就是。 ”毛主席向他伸出了柔软的大手,说道:“辛苦了,辛苦了!报道得很好! ”
    随戈尔巴乔夫会晤邓小平
    1959年,欧福钦结束在中国的7年任期后回国。进入80年代后,中苏关系逐渐解冻。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访华。苏联代表团成员名单中,欧福钦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次,他的身份是负责参与起草相关文件的专家。
    此次访问的重头戏当然是85岁的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与58岁的戈尔巴乔夫举行的高级会晤。邓小平为这次会晤确立了主题——“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欧福钦回忆,他参加了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会晤,但“我们没有被请出去,我只听到戈尔巴乔夫对邓小平说:‘我们应当用推土机把这个陈旧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推平,然后所有改革才能够进行下去,否则所有一切都将掉进沙堆里’”。
    对此,邓小平回答道:“现在我们和您正行驶在一条乡间土路,也就是计划经济。它是坑坑洼洼的,但已经被车轧平了。而右边有一条高速公路,也就是市场经济。我们需要从现在这条路转向那条路。为了能够转过去,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而您建议去掉方向控制!那么,您怎么将汽车从这条道路转向另外一条呢? ”
三次采访江泽民
    让欧福钦津津乐道的,还有他与江泽民的三次见面。 1956年,新中国正热火朝天地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长春一汽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当年7月,该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解放牌”。
    欧福钦到一汽后,厂方向他推荐了几名年轻人接受采访,其中就包括曾在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制造厂实习的江泽民。欧福钦和江泽民同岁,两人很谈得来。不过,由于欧福钦在撰写稿件时将笔墨都用在描述第一辆“解放牌”如何装配上,因此没有提到接受了采访的那位中国工程师。
    欧福钦回忆道,当1990年自己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再次见面后,江泽民打趣地说:“太遗憾了,我当时和您谈了整整一个小时,但您没用我的一句话。”欧福钦马上解释其中缘由。
    于是,江泽民就把自己就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第一次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机会,给了老相识欧福钦。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年逾七旬的欧福钦成为采访此次活动最年长的记者。
    这次,欧福钦和江泽民单独谈了37分钟。江泽民说:“我们倒过来做个采访,我问您答。”欧福钦告诉记者,江泽民感兴趣的话题是,苏联体系是怎么崩溃的,怎么就一下子垮掉了,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欧福钦的回答是:“遗憾的是,我们(苏联)的共产党没有教育人民要有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说,每个人自身就应该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者。虽然我们都 (参加选举)投票,但决定是上层做出的,而不是我们。这就产生了负面作用。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第43期 作者赵嘉麟)






怀旧 (2011-7-27 21:37:03)

欧福钦和江泽民单独谈了37分钟。江泽民说:“我们倒过来做个采访,我问您答。”欧福钦告诉记者,江泽民感兴趣的话题是,苏联体系是怎么崩溃的,怎么就一下子垮掉了,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欧福钦的回答是:“遗憾的是,我们(苏联)的共产党没有教育人民要有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说,每个人自身就应该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者。虽然我们都 (参加选举)投票,但决定是上层做出的,而不是我们。这就产生了负面作用。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第43期 作者赵嘉麟)
孙大圣 - 2011/7/27 23:48:00
不用看任何谈话,只看邓做的事,人民就应毫不犹豫地打倒他!
1
查看完整版本: 戈邓对话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