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头|论坛

首页 » 劳动者的解放 » 学习.讨论 » 狄克:星火燎原之时,便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日
切格瓦拉 - 2011/6/28 16:36:00

星火燎原之时,便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日星火燎原之时,便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日
——兼批清源、wrmfw等人的“资本主义复辟必然论”


狄克
根据最近论坛上“资本主义复辟必然论”在清源先生的带动下,有所抬头,接着,以IDwrmfw遥相呼应,大有将“资本主义复辟必然论”定为铁案。带着这些问题,我重新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及中苏论战时《九评: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等文章。
资本主义在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复辟了,无一例外。这确实一个现象,但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每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都是唯物主义者、是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者。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那么,资本主义复辟在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事实,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资本主义复辟的必然性的结论了呢?非也。无产阶级必定取代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社会主义必定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每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必具备的信心,倘若失去了这个信心,那么还侈谈什么革命?
马列毛主义者是辩证唯物主义,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论。绝对不能从抽象的定义出发,就事论事的去解释事物的发生、发展,轻易的下结论。从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来看确实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复辟了,但这不是整个事物发展的必然结论,凡是事物的发展,在偶然性中寄予着必然性;在必然性中寄予着偶然性。那么就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来说,这次的全面资本主义复辟,只不过是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这个“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共产主义一定要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这是事物的必然性,而在这一轮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资本主义复辟只不过是在这个“必然胜利”的必然性中的“偶然性”。
毛主席的:斗争——失败——斗争——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革命人民的斗争逻辑,在这里就充满着辩证法。“直至胜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斗争中间所出现的若干次的反复,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然而,这个偶然性中也寄予了“必然性”,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都必须进行多次的实践(斗争)、失败的过程,然后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在这个实践(斗争)与失败是事物成功之前必然要经过的过程,在中国原子弹爆炸之前,不知经过多少次研究、实践、失败的过程,等发布成功的消息,是多次实践、失败后的必然结果。并非是表示,在原子弹爆炸之前没有经历过实践、失败的过程,而是将最后的结果公布出来。因此,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复辟现象也正如原子弹爆炸之前多次的失败还实践的过程,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偶然性中的必然性。
如果将这个偶然性说成是必然性,是形而上学的,是将逐步、表面的问题看作是全面、实质性的问题。是片面性,唯心论在作怪。
中国革命自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尽管在形式上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大革命,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斗争、失败的过程,最终成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统治阶级的舞台。虽然在毛主席逝世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状况,但是在整个共产主义的长河中,它毕竟是短暂的,偶然的。最终共产主义必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取得胜利。这也是无数革命先驱捐弃生命为之奋斗的目标,它历史性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必须继先烈们的血与生命向往的这一个目标前进。
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一定要实现!
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世界获得胜利!
马列毛主义万岁!

[ 本帖最后由 狄克 于 2010-4-19 23:55 编辑 ]





清源歪曲事实、歪曲马列毛的论述的谬论应该批判!

      清源、wrmfw、锁三把等人的“资本主义复辟必然论”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 他们只看“果”, 不分析“因”, 结果掉到反马列毛的泥坑中去了。

      我们说资本主义的复辟只是偶然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胜利、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必然的。

那么造成资本主义复辟的原因是什么呢?

      无疑,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仅仅停留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去探寻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还不是马克思主义一元论唯物史观的彻底运用。我们不但要看到阶级斗争的现象和后果,而且应当看清阶级是怎样产生与变化的,为什么这个时代只产生这样的阶级,不产生那样的阶级,等等。

     人们从今天己经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历史上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不仅仅只有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己经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比以往任何剥削制度更为黑暗、更为狡诈、更为贪婪、更为毒辣和残酷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制度。这就是当今中国、苏联及其它修正主义国家所奉行的社会制度──修正主义制度(当然也是一种私有制)。

修正主义私有制度的特征

1. 官僚垄断特权阶级所有制
2. 集体垄断共同占有
3. 特权资本化
4. 糖衣砒霜和带血屠刀相结合
5. 劳动和特权的尖锐对立
6. 法西斯寡头骗子政治:社会法西斯主义
7. 面临严厉的挑战:周期性政治危机
8. 特殊类型的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


这种特殊类型的帝国主义,有别于资本帝国主义的地方如下:

a. 社会帝国主义建立在政经一体高度组织化的官僚垄断特权阶级所有制基础上。
b. 社会帝国主义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
c. 因而社会帝国主义比资本帝国主义具有更高垄断性、更强的竞争力量、更贪婪的欲望、更大的欺骗性和更大的危险性。


那么产生修正主义私有制度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的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思选集》第三卷307页)。
    
       显而易见,修正主义的私有制度之所以从对生产资料实行了公有制改造以后的社会里演变出来,决不应简单地归因于所谓“资本主义复辟"。在这里,所谓"资本主义复辟"不过是象征性的说法。原因很简单,修正主义的剥削方式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完全不同。


        诚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之后,在公有制确立以前,资本主义生产和复辟的危险性确实存在过。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意识的进步,都使以私人的占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难以简单重复了。修正主义的压榨方式,己远非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所能比拟。

        因此,产生修正主义私有制度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本主义残余势力在国内的影响,不在于人们的私有观念, 也不在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压力,虽然这些影响、包围和压力不无作用。使修正主义私有制度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乃是对生产资料实行了公有制改造以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的恶向变化。

        那么,这种对生产资料实行了公有制改造以后的社会,其性质是什么呢?能不能说它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呢?

        苏联、中国变修复辟资本主义的事实,都说明了:对生产资料实行了公有制改造以后的社会,不过是具有两重性的过渡的社会。它在表现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同时,还更表现了向修正主义的过渡。这样的社会是不能算做社会主义社会的。如果我们一定要按习惯把对生产资料进行了公有制改造以后的社会,就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话,那么,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叫做处于岔路口的社会主义社会。
  
      当此之时,整个社会所发生的巨大的矛盾,及由此矛盾而来的在文革中表现尤其突岀的骚乱、动荡、傍偟,与其说是在感受着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产前的阵痛,毋宁说是在承受着社会主义社会分娩过程中的痛苦。


处于叉路口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如同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不兼容性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那样,高度组织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社会生产和权力被少数人强制性固定化垄断之间的不相容性,就是岔路口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一、 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的过程
    
        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关键性的一步迈出来的,是直接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保护民族资产阶级,把土地分到个体农民手中,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毕竟是由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点,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过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生产出现了五种经济形态。在这个时候,尽管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是,以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资本的私营工商业,和国营企业争夺原料和市场,对国营经济客观上仍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同时,资本主义的泛滥,使衰弱的小生产者、个体农民频临破产,加速了贫富悬殊,尤其是农村阶级的新分化。这一切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准备,使社会主义革命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己经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的问题,及时地提上了中国革命的议事日程,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国家政权强大的暴力、强大的舆论力量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依托,通过集体化的道路,通过先公私合营,最后完全纳入国营的道路,将社会生产资料基本纳入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国在一九五六年即解放后的第八个年头,就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改造。有别于自由竞争引起集中,集中引起垄断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这个改造过程的特点是:在通过国家政权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同时,把整个社会的生产都组织起来,集中起来,垄断起来了。

二、 高度组织的政经一体化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社会主义的生产,不是使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生产归于消灭,而是将这种生产通过国家政权,通过公有制,进一步高度集中和垄断起来,达到高度组织化的程度,将政治领导权和经济支配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生产力。


       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公有制改造完成后的社会生产、工业按生产系统、产品分类集中统一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这是不用多说的了。就是农业,也从合作化发展到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国家垄断的金融信贷网和商业购销机构遍布全国城乡,控制了整个经济的流通和交换命脉,不仅如此,即不仅仅只是实行了有组织的生产,而且还实行了有组织的生活和有组织的思想。党的组织以及在党领导下的各种政工、群众组织,如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妇联组织、街道居民委员会、统一战线、各种学习小组……等等组织,以及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度和户籍制度,渗透到了每一个有人的地方,渗透到了每一个生产岗位,渗透到了每一个社会角落。

       这种高度集中垄断、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特点在于:把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全部纳入了一面组织得极为严密的网中,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领导,政治权力支配和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全过程,这里的所谓"政治权力",实质就是党权。

三、 此种生产的优越性
    
        这种政经一体化,高度集中垄断、高度组织化的公有制社会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它能够极有效率地动员整个社会力量,组织整个社会财富,发掘整个社会生产资料,使之投入有计划按比例的生产。最重要的是,它是社会主义的机体。只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遵照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及时进行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用以满足发生变革以后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也必须进行革命的必然要求,那么,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社会生产、创造性和个人尊严,取缔官僚特权,限制并逐步消除旧的法权关系,从而最终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这种社会生产将因使每个劳动者获得了解放,从而也使自己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因而一定能够取得以往任何生产形式都不可能比拟的高速度发展。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

四、 这时的公有制本身含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虽然否定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方式,但仍然服从私人占有管理的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需要资本家行使集中管理的职能,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社会生产更是需要组织者行使高度集权的管理职能。而这种管理职能如同资本主义的管理职能一样:"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367页)

       公有制生产管理者如同资本主义管理者一样,既不是劳动者推选代表来管理,更不是由劳动者直接管理,而是由人民所不能控制的权力机关指定的管理人员专职管理。因此,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在公有制社会生产中仍然存在。这种管理的二重性表现在"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368页)

       公有制社会生产创造的财富存在着一个归属问题,即所有权是不是真正地掌握在劳动人民、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的问题。资产阶级法权"县官不如现管",而新生的官僚特权则力图"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力图一天天膨胀在生产、交换,尤其是在分配中占据支配的地位。大量的私有制残余和小生产的残余在新的劳动分工中找到了新的庇护所。商品制度、货币交换不但没有可能取消,反而因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发达繁荣起来。粮票、布票、其它副食品、日用品的供应票证充斥于市就是一例。在这种情况下,黑市成灾,资本主义商业投机获得了可靠的保障。计划经济的管理极不完善,往往需要以协作的名义进行自由调节,以至依然存在着标准的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交易市场。更不用说农产品的自由市场了。

        正如列宁指出的:"作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不兼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岔路口的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的机体中,凝固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结石。

五、 二重性的垄断政权垄断着整个社会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依靠市场情况来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则依靠政权(实质就是党权)来掌握。在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社会生产里,生产什么──由政权的计划来规定;怎样生产──在政权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怎样交换──在政权的指挥下统一调拨,一句话,垄断权力就能垄断一切。


        但是,如同公有制本身就有两重性──社会主义机体和国家资本主义结石──一样,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生产也有两重性。这就是既能够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共产主义方向高速发展,也有可能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下,背离社会主义性质,改变其方向,不可避免地向修正主义的方向高速度滑下去。也就是说,垄断权力就能垄断一切,造成了生产对权力的极大的依附关系,造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过敏性反应。以至只要政治路线稍有波动,就能够使整个社会生产受到震动。生产的方向、性质,生产的效率等,都会因政权的性质,即政治路线的改变而改变。而政权的性质,即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在存在着阶级、产生着阶级的社会里,是时刻存在着两重性的。这种两重性,不是体现在同质的政治权力的交接、领导人物的必然更选上,而是体现在政治权力性质的能够异化上。

        毛主席一再敲响警钟,要人们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是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很可能出,这是最危险的。"(67年13期《红旗杂志》)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这种两重性。

六、 权力分工起关键作用
    
        这一切都反复说明了,在高度组织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生产里,占统治地位的支配力量,乃是政权的力量。


        常识告诉人们,权力不仅需要一定的机构来体现,而且必定要由一定的人来执行和掌握。权力性质愈是取决于思想政治路线,以及参与制定路线,执行路线的人的因素,也就愈加显得重要。因此,谁掌权,怎样由谁来掌权,谁怎样子掌权,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的方向、性质和效率,权力分工成了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社会生产过程的关键所在。

     “路线是根本、领导关键”完全是具有丰富内容的深刻的经验之谈。

      立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立场的权力分工,一定将使整个生产充满革命的活力,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高速度奔向共产主义。

      立于修正主义的反革命路线立场的权力分工,也必将使整个生产充满反革命的恐怖和日益深重的惰力,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落入修正主义的火坑。

       因此,  分工的正确与否,不但取决于分工的路线立场正确与否,而且取决于分工的方法途径是否正确。是依靠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大众自己选择领导,还是将领导强加给他们? 这就是在起关键作用的权力分工上的核心问题。

        如果中国无产阶级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那么在将来无产阶级第二次武装夺取国家政权完成第一个目标以后, 第二个目标是对生产资料官僚垄断特权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建立公有制;第三个目标是在对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取得胜利的基础上,进行无产阶级文化与民主革命,即对整个上层建筑、尤其是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建立并逐渐巩固、完善无产阶级文化与民主制度。

        只有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才谈得上奠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才谈得上无产阶级专政,才谈得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才谈得上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可靠的保障,才谈得上反修防修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才谈得上更大规模和更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实现能够有利于帮助解放无产阶级、而不是有利于进一步奴役和压榨无产阶级的所有权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现代化,才谈得上无产阶级革命确有可能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共产主义目的。

        这个时候,  清源、wrmfw、锁三把等人, 还能说“资本主义复辟”是“必然”的吗?

[ 本帖最后由 环球 于 2010-4-2 07:24 编辑 ]
1
查看完整版本: 狄克:星火燎原之时,便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