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头|论坛

首页 » 劳动者的解放 » 学习.讨论 » 经典作家军事思想之一:马克思军事理论
飞雪迎春 - 2011/6/17 11:45:00
经典作家军事思想之一:马克思军事理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主要包括战争观、军队理论、暴力革命理论和作战指导理论等。是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南,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1818~1883),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一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蓬勃兴起。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向行将到来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提供理论指南,为改变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军事思想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同时,撰写了一系列军事论文,提出和精辟地论述了许多著名的军事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理论,并与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

  马克思军事理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1845~1846年,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并且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而这一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前)。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先后撰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工人阶级专政等思想。1850年3月,他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又明确提出武装工人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主张。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虽然把军事问题的研究分工给恩格斯,但在繁忙的经济学研究工作之余,仍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军事问题。1857年8、9月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出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发展的历史最能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考察了原始社会的战争同生产发展的关系。此外,他在1854~1856年发表的关于西班牙第四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中,探讨了西班牙军队起义失败的原因和人民游击战争的特点;在1856~1859年撰写的关于英国、俄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亚和远东各国,以及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一系列文章中,除谴责欧洲列强对亚洲各国的残酷掠夺和野蛮统治外,还对有关各方的作战行动作了评析。美国内战(1861~1865)爆发后,马克思对这次战争的阶级性质和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联邦军在这次战争前期屡战不捷的症结,探讨了合理的作战方案,预测了战争的发展前景,强调战争性质对战争前途的决定作用。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他通过分析普法两国统治集团之间、两国统治集团与交战国人民之间及与本国人民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揭示了战争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性质,提出工人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在不同情况下对这次战争应持的态度,并阐述了区分战争的政治内容和军事行动性质的原则,以及根绝战争的可能途径。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发生,马克思给予高度关注,为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撰写了《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无产阶级军队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中的极端重要性,论证了用人民武装取代资产阶级常备军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巴黎公社失败在军事上的原因。

  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不断探索军事领域各种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对战争、军队、暴力革命和战争指导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一、 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经济利益的冲突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经济利益的冲突。在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由于各氏族集团的生产力低下,人口也不多,氏族内部实行公有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彼此紧密协作,居住区提供的生活资料足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氏族集团之间不存在发生战争的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居住区提供的生活资料逐渐难以满足公社成员消费的需要,这就导致向外扩张,于是便出现了战争。他还认为,战争并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产生它的条件不复存在时,将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二、 战争服务于政治,政治支配战争

  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战争是一种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是受政治支配的,政治不仅能够导致战争的爆发,而且贯串于战争的始终,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

  三、 战争的性质一般说来取决于它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要确定某一战争的性质,首先必须从历史作用上看这一战争是促进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根据战争的历史作用,他把战争区分为两大类,即进步的、革命的、解放的、防御性的战争和反动的、掠夺性的、侵略性的、进攻性的战争(这里的“防御性”和“进攻性”都是从政治意义上说的—编者注)。对进步战争要支持,要歌颂;对反动战争要反对,要谴责。他还指出战争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同一次战争,在不同阶段会因政治目的变化其性质也随之改变。

  四、 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引起革命或社会变革

  马克思认为,不同性质的战争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进步战争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动战争一般对社会进步起阻滞作用,但从其后果看,有时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为剥削阶级统治集团为了一己私利而挑起的战争所具有的非正义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往往能够促使社会的阶级斗争激化,迫使人民为摧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奋起抗争。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五、 决定战争命运的是参战的广大人民群众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所应占有的地位,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作过阐述。指出,先进的思想本身只能使社会超出旧制度的思想范围,而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也适合于用来说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从马克思留下的一些军事著作看,他在分析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各次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时,首先考虑的总是人民群众在其中的作用。当然,马克思对统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并没有否定。相反,他认为,统帅虽然不能决定战争的命运,却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他对那些在战争中做出过贡献的军事家总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六、 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

  马克思认为,尽管原始社会曾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战争,但不存在脱离生产的专门军队组织。即使在阶级社会的早期,情况也是这样。战争在当时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任务和共同工作,除儿童外,每个男子都承担有参战的义务,由各个家庭组成的社会集团本身就是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军事组织或军队组织。专门的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逐步产生的。

  七、 资产阶级常备军是维持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强力手段

  马克思认为,反动军队是剥削阶级掌权国家为维持政权而拥有的主要强力手段。从反动军队的对内职能来说,马克思认为,它是最主要的镇压工具;同时,反动军队还能帮助政治野心家发动政变来攫取国家的权力。至于反动军队的对外职能,那也是多方面的:广泛用于进行殖民战争;频繁用于镇压附属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经常用于进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掠夺和争霸战争。他强调,对反动军队从事的各种反革命行径,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人民必须及时予以揭露和抨击。马克思自己在一些报刊评论中,就曾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用军队掠夺和侵略中国、印度等国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斥责和鞭挞。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还提出了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代之以武装人民的重要思想。

  八、 无产阶级的武装组织是一种全新的革命军队

  马克思指出,工人应该组织和武装起来,使整个无产阶级用步枪、马枪、大炮和弹药武装起来,组成由他们自己选出的指挥官和总参谋部来指挥的独立的无产阶级近卫军,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只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利。马克思还认为,无产阶级的武装组织是同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军队。

  九、 军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军队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组织,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迫使它不得不率先在经济关系方面不断进行变革,从而成为整个社会关系变革的先行者。他说过“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341页)。像发放薪金、承认个人拥有动产的权利、建立行会制度、大规模运用机器、以金属作为货币以及在部门内部进行分工等经济现象,最初都是在军队里发展起来的。

  十、 实现社会变革根本的办法是暴力革命

  马克思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剥削制度,就无产阶级一方的主观愿望来说,最好能避免采取流血手段,他甚至设想过少数国家可以不经武装搏斗而实现社会主义。但革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结构的改变,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并且常常首先使用暴力,血腥镇压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因此,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方法是暴力革命。

  十一、 不应把战争的政治内容同它的军事行动性质相混淆,防御性战争不排斥进攻作战行动

  马克思认为,民族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从政治上说,总是带有防御性质的。在敌人打响第一枪后,被迫应战的一方,就完全有理由和有权利采取攻势行动打击对方,直至将其彻底击败。判断战争性质时,不能“把防御性的战争和防御性的军事行动混为一谈。”(《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第581页)那种认为在街上遭人袭击的人只能招架不能还手的思维逻辑,“是缺少辩证法的。”(同前)

  十二、 集中兵力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认为,在进攻作战中,要善于集中兵力,打敌要害,实行彻底的歼灭战。1857年9月,他在评论英国军队在印度的作战行动时,曾指出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美国内战期间,马克思在分析当时驻在田纳西的北军肯塔基军团下一步的可能行动方案时,又强调了集中兵力、打敌要害的重要性。为了争取战局的胜利,应当不惜牺牲一切小的军事行动,从所有其他军团中抽调力量来加强这个军团。并建议北军集中兵力打击南部同盟控制地区的锁钥乔治亚州,割裂其整个防御部署,以便各个击破。

  科学价值

  马克思军事理论是马克思运用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军事领域各种客观规律的成果。作为社会新兴阶级—无产阶级观念形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这一阶级在探索军事科学奥秘方面的革新精神,在军事科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军事理论,除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外,还具有极强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它与恩格斯军事理论的出现,使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第一次拥有了反映劳动人民切身利益的军事理论,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铺垫了基石。

从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来说,马克思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的理论带有时代的某些特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军事理论,要从总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从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发展中领会其真理价值,在同新的革命实践的结合中认识其生命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sx0117)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作家军事思想之一:马克思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