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头|论坛

首页 » 劳动者的解放 » 工农之声 » 伟大的史诗电影——《木屐树》
锤子 - 2013/2/20 18:00:00
伟大的史诗电影——《木屐树》
作者:刑天起舞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782ec90101fu8n.html



过年看电视,学会了一个词叫“正能量”。“正能量”越来越强,社会越来越和谐。去年过年时发的“‘小棉袄’过年”,今年过年时被删了。可见,这社会的“正能量”真的是越来越强,社会越来越和谐了——连“小棉袄”这样含蓄、温和的东西都不能被容忍了。

    我这人一直都聪明:一般不说政治,尽量不说中国的事儿。

    过年,看了一部真正的好电影——意大利1978年拍摄的《木屐树》。

    中国经典的文革文艺,恰巧一直持续到1978年。在长篇小说上,78年还在出版纯文革小说;在电影上,77、78年的电影,有一些是按老剧本拍摄的,只是把路线斗争的双方名字调换一下——老干部派成了“好人”,造反派成了“坏人”。电影《蓝色的海湾》《南疆春早》,都是这种作品。

    西方世界的文革文艺,开始和结束得都比中国晚一些——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初。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那个伟大的时代,即使是美国,也拍摄出了一大批像《计程车司机》那样的优秀电影;而在其它时代,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文革中的西方文艺,真正地进入了一个几乎“无法无天”的时代——直接灭杀黑社会的司机,成了美国英雄;那永远至高无上的资产阶级“神圣法律”,总算有机会至少在电影里歇一歇了。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真正的历史,只能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斗争史。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劳动、斗争的文艺,就是史诗文艺。

    “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往日穷人矮三分,今日翻身做主人”,是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里最经典的唱词。讲得是中国劳动人民夺取政权、保卫政权的革命。这也是整个作品的中心意思。

    巩固政权的史诗性文艺作品,有《虹南作战史》《金光大道》等等作品可以列举;而表现革命前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经典文艺作品,在中国其实是很单薄的。意大利的《木屐树》,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

    “净瞎扯。这都挨得上吗”?

    挨得上。

    《木屐树》讲得是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米兰地区一个村庄的故事——这个村庄,坐马车半小时到镇上。再坐船一个半小时,就到米兰城。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给地主种地的四户佃农。时间跨度,是一个冬天。

    电影开始,就给出了这样的字幕:“土地、房屋、主要劳动工具,都属于农场主(地主);他们(佃农),可以从丰收的农作物里获得一部分作为劳动报酬”。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内全世界贫下中农的生存状况基本上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任何一个中国老农民,看这部意大利电影都一定会感到非常亲切——一样的牛马鸡鸭、一样的弯钩犁、一样的木轮车、一样的金黄玉米... ...

    意大利农民的特点,就是比较喜欢唱歌——难怪那里会出“美声”出“高音儿”,他们说话、诵经、唱歌的声音都差不多。

    参加这部电影演出的,都是米兰真正的农民。他们的表演,令全世界观众叹为观止——职业演员,永远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在寒冷的冬天,他们穿的都是木鞋。所谓木鞋,其实就是木底拖鞋——春夏秋冬都是这一双鞋。

    缺少食物,缺少取暖的燃料。洗澡是奢侈,吃的总是杂粮瓜菜熬成的糊糊。

    欧洲人喜欢盖大房子,房子都是两三层的。这主要是因为十九世纪以前的欧洲,相对于亚洲来说:人口稀少,人均木材资源丰富得多。

    在欧美人的住房里,木材的使用比重非常大。甚至有很多房子是全木料的。而这在中国,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木料,没有那么丰富。盖房子大量使用木料,自然是非常省时、省力、省工。多木质房子的致命缺陷,就是怕火——所以:欧洲历史上,死于火的人口,千百倍于中国人——这反过来又成为欧洲人口稀少的重要原因。

    这四户佃农,就住在一栋两层的大房子里。这房子,当然是地主的。

    第一户佃农的户主叫“巴蒂”。巴蒂是一个40岁左右的壮汉。他有一个怀孕的妻子,一个七八岁的儿子,一个四五岁的儿子。

    第二户佃农,户主是一位新寡的寡妇。她家里有一个六十多岁,能参加多种劳动的公公;一个十五岁,刚刚到磨坊打工的大儿子;一个已经能帮忙做一些事情的,十岁左右的二儿子;大女儿十一岁半,是妈妈的主要帮手——妈妈主要以帮人洗衣服为生,大女儿给妈妈来回推运衣服。此外的大多数时间,大女儿总是抱着自己那还是婴儿的小弟弟;二丫有七八岁,已经是大姐的小帮手;爷爷大多数时候,都是抱着或者领着五六岁的三丫。

    第三户佃农,主要的人物是这家的大姑娘。二十岁左右,正是“女大当嫁”年龄的大姑娘真是太好了。她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一张饱满的瓜子脸呈现劳动人民特有的健康颜色,五官端庄、线条流畅。这姑娘家里只有父母和她三口人。姑娘十分沉稳,很少说话;劳动是绝对的好手,她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白天在镇上的简陋缫丝厂里干活,晚上回来参加各种农事劳动。

    第四户佃农,是一个乱糟糟的大家庭。用主妇的话说:户主和十五岁的胖儿子“经常像猫狗一样打起来”。这一家究竟有几口人不清楚,但绝对是不少。妈妈说胖儿子:“十五岁了还天天尿床,这怎么行呢”?胖儿子:“我这是病,知道不”。妈妈:“送你去当兵,人家就把你这病管好了”。

    首先进入故事的,是巴蒂一家。秋收结束,教堂里的神父让巴蒂送大儿子上学。巴蒂当然顾虑重重:上学需要一笔费用不说,儿子也不能帮家里干活了——第三个孩子就要出生了。而且,“我这样的穷光蛋送孩子上学,别人会怎么说”?穷人家的孩子,确实很少上学。他的儿子上学,每天来回要走12里路。两口子相信神父,还是让儿子上学了。妈妈为儿子缝了一个大口袋(书包)。儿子就每天挎着这大口袋,穿着小木鞋儿,撅哒撅哒地去上学。

    大姑娘下班从镇上往回走,后边跟了一个小伙子。姑娘警觉地在前边走,小伙子在三五米后一直跟着。跟到家门口,小伙子终于忍不住了:“我可以跟你说一个晚安不”?

    “就为了跟我说一个晚安”?

    “你不想回我句话吗”?

    “好吧,我也祝你晚安”!姑娘脸上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微笑。看得出,姑娘对这位邻村的小伙子没有什么不满。

    这一幕,被爸爸看到了。爸爸对妈妈说:“求婚者来了”。

    吃罢晚饭,大家聚集在谷仓里讲故事。“求婚者”和两个伙伴也进来坐在后面听。大姑娘看了一眼,依旧安静地坐在那里织毛衣。她爸爸则悄悄地告诉她妈妈,哪一个是“求婚者”。

    巴蒂讲了一个精彩的鬼故事,最后“嗷”的一声,把一个蹲着的半大孩子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地上,正好有一盘儿鸡屎。所有的大人小孩都乐得前仰后合。

    中午,大丫和二丫推着独轮车给妈妈送衣服。大丫说:“你坐车上,我推50个数换你再推”。二丫说“行”。大丫1.2.3... ... 的推起来。换人时,二丫说:“你那么重,我推40个数行不”?大丫说:“行,推吧”。

    二丫1.2.3... ... 大丫连衣服,就一起掉地上了。

    胖小子的爸爸,在镇上赶集的时候捡到一枚金币。这金币应该像法国的“金路易”一样面值比较大,所以胖小子的爸爸很高兴也很紧张。

    集市上的娱乐,与中国的也大同小异。但是意大利人当时玩的“偶影”,可实在比中国人当时玩的“皮影”差得太多太多了。

    大姑娘的爸爸,喝醉了酒回家。妈妈出来扶他,他说:“都是朋友,实在没办法不喝”。

    胖小子的爸爸,把金币藏在了马的蹄子里。后来找不到了,就又骂又唾这匹马。这马也不是好欺负的,冲上来跟他拼命。他跑回屋里,马跟进来——被身后的车拉住不能够到。双方都很激动。多亏巴蒂及时赶到,拉开。

    胖小子的妈妈,请来“半仙儿”给丈夫驱魔。“半仙儿”说:“他很恐惧”。他说:“我不是恐惧,是愤怒”!半仙给出的解法是:“用一串大蒜,和蚯蚓捣成糊... ... ”。

    巴蒂的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巴蒂本来准备借钱请接生婆的,结果妻子请邻居帮忙就生了。巴蒂说:“你太冒险了,现在感觉怎么样”?“感谢上帝,还行”。妻子生孩子,巴蒂给她准备了平时吃不起的白面包。

    巴蒂家的小学生,一放学就发现木鞋两半儿了。他解下系裤子的麻绳,把两半的木鞋绑在脚上,提着裤子往家里走。脚实在受不了了,他就拿着鞋,光着脚走回了家。

    巴蒂心疼的把孩子抱到壁炉前:“快烤一烤,要不然会得冻疮的。火虽然熄了,火灰里还有余热”。巴蒂轻声告诉大儿子:“不要让妈妈知道你的鞋坏了”。妈妈叫大儿子快看自己的新弟弟。巴蒂把儿子抱送到梯子的高处。小学生忍住脚痛,没有让妈妈察觉。妈妈把白面包给小学生:“你应该吃得好一点”。

    趁着天黑,巴蒂跑到河边,偷偷地砍了一颗小杨树。回到家里,巴蒂连夜给孩子做了一双鞋。

    看到新生的婴儿,巴蒂说:“家里又多了一张嘴”。妻子说:“别害怕。像你那可怜的妈妈说的‘天使来到人间,上帝本人会照顾他的’”

    圣诞夜,远处传来悠扬的乐声。大家走出屋子,倾听着这地主家里的音乐会。

    “求婚者”被音乐吸引,来到地主家附近,正好看见地主本人正在趴着自己家的窗户向里面偷看。“求婚者”被吓到了。地主们的古怪,当然不是穷人能够了解的。

    神父很想帮助可怜的寡妇,帮助联系了孤儿院领养寡妇最小的两个孩子。寡妇跟大儿子商量。大儿子说:“我可以昼夜工作,只希望把弟妹都留在家里”。

    寡妇家的牛病了,且被兽医判决了死刑。寡妇坚定的不杀牛。小牛在她们精心的照料下康复了。

    爷爷带着三丫种出了最早的西红柿,领着三丫到镇上去卖。三丫跟着爷爷一样的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看到橱窗里的白面圈儿,小三丫的自豪感就打了一点折扣。

    这些穷人,即使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依然义无反顾的与乞丐分享自己那点可怜的食物。每一家穷人,都是这样。

    货郎骑着车来到村里,卖针头线脑、布料服装:“从巴黎来的... ... ”妇女们对货郎说:“你就是一骗子,最坏的人”。货郎说:“我刚刚从非洲回来。非洲的猴子,都比咱这里的人厚道、讲道理”。妇女说:“别听他瞎忽悠,他可能扯淡了”。大姑娘,还是为自己的婚礼买了一件新衣服——她不可能去巴黎买,连去米兰买都不可能。“好衣服”,不是她们穿得起的。气人的是:她穿什么,什么就好看。

    晚上下班,未婚夫从路旁钻出来。大姑娘:“你吓死我了。有事儿呀”?

    “咱们还有15天就结婚了,我想亲你一下”。

    认识一个冬天,两个年轻人几乎没有单独见面的时候——每天晚上,两个人都会在姑娘家门前的大谷仓里面,中间隔着一大堆人听故事。只有偶尔,偷偷看对方一眼。一个冬天,偶尔的一眼,让她们互相都很满意。劳动人民,总是质朴、简单的——自己质朴、简单,也喜欢质朴、简单。

    姑娘还是那样,脸上的笑容若有若无——坦然而从容:“这15天里,有很多事情要准备”。

    “嗯”。

    “晚安”?

    “晚安”。

    结婚的日子总算到了。新郎的家属、亲邻,与新娘的家属、亲邻,为结婚的程序问题免不了一番唇枪舌战。这在哪里都一样——是结婚一景,也是结婚一乐。“新郎是最主要的”!“新娘是最主要的”!“证婚人是最主要的”!“没有你们这样办事的”!“没有你们这么整的”!

    婚礼非常的质朴、简单。没有什么婚纱礼服,没有什么手套戒指,没有什么繁琐的仪式。

    这婚礼也算特别,不同于别人在大白天举行;而是在大清早,随后的新婚夫妻要去米兰城,看望姑娘在米兰当修道院院长的姨妈。两个人显然很少进米兰城,很可能一次都没去过。所以,借着结婚的机会,来个小旅游。

    神父的祝福意味深长:“此去米兰的路,漫长而危险。你们——要互相保护,相亲相爱”。

    船上,新娘拿出食物,与丈夫两个人吃;丈夫,照料着给妻子姨妈带的半口袋土特产(估计就是土豆)。突然,有人喊“岸上冒烟了”。船老大说:“应该是仓库的房顶起火了,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烟。可能是示威者和军队又干起来了,这阵子经常发生冲突”。

    进了米兰城,她们看到:衣衫不整的老百姓,被绑成一串一串在街上走——前面由士兵牵着,后面由士兵拿枪押着。

    军队跑马封城。军人的马蹄,叩击着石板,吓得人们四下躲避。

    城里的穷人,与乡下的穷人,其实很难比较谁的生活状况更糟。而那个时候开始造反的,都是城里的穷人——当时的中国、欧洲都一样。看了这段电影情节,不由人不想起鲁迅的小说《风波》。当时的欧洲和中国都一样:造反派,把动员造反的工作,都集中做在了城市。

    见姨妈的情节,充分表现了新娘,安静沉稳而心细如发的个性。夫妻俩看到一群很小很小的小朋友在吃饭,吃的也是糊糊。小朋友吃得脸上、脑袋上都是糊糊,煞是好看。

    新婚丈夫,其实是入赘到妻子家里。姨妈,让外甥女领养一个一岁的非常好的一个孤儿:“这孩子是继承了财产的。你们每年,可以从他继承的财产中得到一定数量的生活费。我相信,这对你们和这孩子都有帮助。我相信,你们会把这孩子照看得非常好”。姨妈的安排无可挑剔:未来的五口之家,有四个棒劳动力。

    新婚夫妻,抱着孩子回到村里。她们的证婚人——巴蒂出事了。巴蒂同志偷砍小杨树的事情,被地主查出来了。地主收回一切,赶走巴蒂一家。

    穷邻居们,躲在窗户后面为“这可怜的一家人”诵经祝福。

    巴蒂的脸上,充满着不甘拌无奈;他妻子的脸上,依旧从容坦然;小学生的脸上,偷偷地流下了泪水。

    巴蒂一家人出了院子,邻居们都出来了——遥望着巴蒂一家离去的方向。

    茫茫田野,木轮车声... ...

    三个小时的电影,到此结束。

    这部电影,我连续看了两遍。我看到的是,人类的历史。

    历史,完全可以没有墨索里尼、罗斯福、斯大林、东条英机,完全可以没有牛顿、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但绝对不可以没有巴蒂,和巴蒂的穷人邻居们。

    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斗争,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其它的历史,都是扯淡史。绝大多数的历史书,都是垃圾,而且是有毒的垃圾。

    劳动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但大多数时候,他们自己并不自觉自知——他们一直受着压迫、剥削、愚弄。

    劳动人民,是人类世界的主体。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以及一切的什么家,都不过是附着在劳动人民主体身上的,可有可无的小玩意儿。

    当劳动人民明白:不需要跟这些小玩意儿以及它们的走狗,讲什么道理的时候,人类历史就真正的走上了人间正道。
与狼共舞 - 2013/2/20 21:03:00
先下载看下  :strong:  :rose
东山人 - 2013/2/20 21:41:00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世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永远宣传,永远按照这条基本原理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和现实,必须永远按照这一条基本原理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但是,在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在他们从事的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必然也会产生代表他们利益,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总结经验和知识并带领他们前进的人物。这样,必然会产生牛顿、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这样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科学家,也必然会产生陈胜、吴广一直到马恩列斯毛这样的社会革命家。不能把劳动人民创造历史与革命英雄人物的作用对立起来。更不应该把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骑在人民头上的剥削压迫者混为一谈。
因此,此文把斯大林与墨索里尼、罗斯福、东条英机混为一谈,在宣传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时,却否认科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错误的,是这篇文章的硬伤。 这反应的是作者在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却还有历史唯心主义的毛病。
当我们接受和宣传科学的革命思想时,必须分清精华与糟粕,不然,就会造成新的思想混乱。否则,就要上别有用心的资产阶级和各种机会主义的当。
东山人 - 2013/2/20 22:39:00
为了说明我对此文的评论,我找来列宁和斯大林有关论述,供参考。
-----------------------------------------------------------------------------------------------------
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不同,它既能以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化的客观进程,同时又能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同某些阶级的联系,并实现这种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并且把这两方面卓越地结合起来。
列宁:《反对抵制》(1907年 6月)。《列宁选集》第1卷第729页

路德维希:马克思主义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卓越作用。而你毕竟还承认历史人物的卓越作用。你不认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你的见解之间是有矛盾的吗?
斯大林:不,这里没有矛盾。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其他著作中,你可以找到正是人们创造历史的话。可是,人们当然不是凭什么幻想,不是随心所欲地来创造历史的。凡是新的一代都要遇到在他们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的一定的现成条件。伟大人物只有善于正确地认识这些条件,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才有一些价值。如果他们不认识这些条件而想凭自己的幻想去改变这些条件,那未他们这些人就会陷于唐·吉诃德的境地。因此,正是根据马克思的看法,决不应该把人和条件对立起来。正是人们创造历史,
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的现成条件的时候,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的时候,他们才能创造历史。至少我们俄国布尔什维克是这样了解马克思的。而我们研究马克思已经不止十年了。

路德维希:大约在三十年前,当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许多自认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信徒的德国教授向我们宣传,说马克思主义否认英雄的作用,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斯大林:这是些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了的人。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否认过英雄的作用。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作用是相当大的,但是要有我刚才所讲的那些附带条件。

斯大林:《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1931年12月 13日).《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94—95页
大树 - 2013/2/21 9:44:00
曾经听说,毛主席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读了,对斯大林总体是肯定的。
西凉剑 - 2013/2/21 9:52:00
以艺术的形式,表述人民的苦难,也是一种对旧世界的控诉。人民的苦难中,孕育着革命的因素,暗示着革命的必然与合理性。
这样的片子有进步意义。
锤子 - 2013/2/21 14:05:00
"东山人"提出的人民群众和人民领袖导师是一组辩证关系很有道理,当前,阶段在发动人民群众时,要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同时也对在群众斗争中,涌现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领袖人物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以后转载时我会注意这个问题!
锤子 - 2013/2/22 14:26:00
在原博客里,一位网友的留言,看样子不好好看完原剧就匆匆转载,简单草率呀:

博主的“蒙混过关”可不是蒙混的小问题。那牛不是什么在主人的精心照料下恢复健康的,而是圣灵创造的奇迹!首先,是寡妇因劳动而缺席了朝圣活动,神父知道了她的苦衷后原谅了他,但是神没有原谅她,让她的牛生病了,被兽医判了死刑。是她,虔诚地去了教堂,虔诚地悔过了,在教堂边的河里取了水,强行给牛灌了这圣水。与此同时,她的家人还虔诚地同乞丐共用了餐,说不定那乞丐就是神的使者。并不是您说的劳动人民的朴实,是对神的敬畏。结果,奇迹发生了,她的牛得救了。这全部思想是什么,你竟然要蒙混过关?
还有,是神父苦口婆心说服了农民让孩子去上学的,不然他们只会唱着歌享受被压迫的快乐,说着低俗笑话渡过闲暇时间,用石头冒充粮食糊弄地主,为了拣一个硬币而对先觉醒者的呐喊充耳不闻,向猪一样地最后被宰杀,为了一丁点财产损失而父子对殴,从天使般的少女走向寡妇的宿命。这些你也蒙混了吧?
这部电影不但没有任何伟大,更和“史诗”毫无瓜葛。楼主,在虫蛆身上找斑斓也不应该这样找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伟大的史诗电影——《木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