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缚住苍龙 - 2012/10/29 21:30:00
不错,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但是,量的变化一旦超出这个量的限度,也就是关节点,就引起了质的变化,旧质消灭了,出现新的质。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规律的同时,还要掌握飞跃形式的多样性。即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都是通过飞跃即量的渐进过程的中断来实现,且飞跃的形式多种多样。爆发式的飞跃,通常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恩格斯指出: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属于对抗性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通常是爆发式的飞跃形式。恩格斯所说的“决定性的转折”,就是爆发式的飞跃形式。
说“从1976年10月6日政变开始到1976年10月7日政变结束,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一夜之间‘彻底完成了向资产阶级政党转化’吗?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夜之间就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完全彻底地完成了资本主义复辟’吗?再退一步说,从1976年10月6日政变开始到1976年10月底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天内‘彻底完成了向资产阶级政党转化’吗?”
所谓“一夜之间”就“彻底转化”的说法,本身就是违背辩证法的,不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笔者也从未说过“一夜之间”就“彻底转化”这类的话,也不会说这样的话。
1975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下面的讲话:
“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
“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
1975年1月13日,张春桥在《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中说:“就拿国营经济来说,有些单位,形式上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实际的领导权并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手里。”他的这些话是在文革后期讲的,也就是说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实际讲的。
毛主席和张春桥的讲话说明什么呢?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说明在社会主义演变为修正主义上台,即资本主义复辟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部份质变,也就是说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许多阶段性的部份质变。部份质变促进总的量变,并为整个事物的根本质变创造条件。
至于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为什么会出现“修正主义上台”这样的严重后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文革中有许多走资派并没有被清除出党,有的则隐藏得很深,等等。这就为后来的政变和翻案留下了重大隐患。当然,诸多原因有待于有志之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不过,1970年我们的“两报一刊”发表过一个社论《列宁主义还是社会帝国主义》。社论指出:“苏联的资本主义复辟,主要是苏联国内阶级斗争的一种产物,是苏联党内一小撮走资派篡夺了无产阶级政权的结果。”前苏联修正主义上台,就是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修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的党政大权。赫鲁晓夫反革命政变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篡夺了无产阶级政权,而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是特权内部分裂的结果,是苏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的结果。“修正主义上台”倒是有许多相同之处。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篡夺党政军大权,发动反革命政变,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决定性的转折”,就是爆发式的飞跃形式,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所以,毛主席说:“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
--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