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学习讨论
火眼金睛
新闻评论
“四大”广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工农之声
当代国际共运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红|石|头|论坛
»
劳动者的解放
»
学习.讨论
» 温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返回列表
查看:
5851
|
回复:
1
温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2852
精华
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岭南雪
组别
中级会员
生日
帖子
30
积分
2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11-11-24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2-08 14:13
|
只看楼主
复辟了,别跟着右派起哄
赵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按: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巴黎公社”失败140周年(1871年5月28日),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1911年10月10日),苏联解体20周年(1991年12月25日),中共建党90周年(1921年7月1日)。灯下读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掩卷沉思,不胜唏嘘!
在这个“悲欣交集”的N周年,我想围绕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讨论一下“资本主义为啥能够复辟”这个话题。
另,本文写于2011年4月,之所以现在才挂出来,是因为我在这之前不想给左派的主要精力分心。再过几天是毛泽东同志的诞辰118周年,也是2012年即将来临的前夕,我想以此文纪念毛泽东同志,并作为迎接新年的提前祝福吧。
一、为什么主观能动性是“必须的”?
前一段时间,我接到一个我历来尊敬的老同志的电话,建议我强调一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强调一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免大家误会,把我当作“单纯”的“唯生产力论者”。
如果说,所谓“生产力论”,就是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我坦白,我是一个“生产力论者”。在我看来,如果连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都不敢承认了,连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都不敢正视了,那还算是一个什么“马克思主义者”呢?
不过,对这位老同志的提醒和建议,我心存感谢。其实,马克思不但强调“存在的决定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马克思虽然坚信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并不否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马克思当然是一个“历史决定论者”,可是他从来也不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虽然是“生产力论者”,却既不“纯”,也不“唯”。
为什么马克思从来也不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因为马克思确信,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由此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之所以不是“可有可无”的,原因就在于:历史不能自己演绎自己,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的活动和实践,何来历史?正因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才是历史的主体和主人,所以,历史决不是那些教条主义者和神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抽象规律”自我作用的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展开的历史。
在人类产生以前,历史当然只是单纯的“自然史”;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历史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史”了。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从“客观必然”的维度来把握历史,而且要从“主观能动”的维度来解读历史,一句话:必须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其所以如此,不仅在于:我们决不能把历史进程与人的实践活动割裂开来;而且在于: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实践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基本力量。离开人的实践来谈历史,历史就成了空洞的“精神历史”;离开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实践来谈历史,历史就成了狭隘的“精英历史”。
这里我要说明,为什么过去我一直强调客观规律对历史的“决定作用”,直到今天才来讨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反作用”呢?这是因为,当时我所面对的论点,连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都不认可,压根儿就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认为历史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历史是“或然”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以至于“存在决定不了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谬论”、“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才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应当休矣”等等历史唯心主义的说法,居然可以在左派的论坛上畅行无阻。
在这种语境下,我首先面对的,不是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而是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我首先要要澄清的,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是马克思主义的ABC,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有人压根儿就不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下,你若跟他们讨论“机械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不是太搞笑了么?
所以,只有在接受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逻辑的前提下,大家才能进一步去讨论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是非。至于那些口口声声信仰毛泽东思想,而又坚决否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人,今后是否能接受“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二、人不能随心所欲地“乱作为”
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是就可以否认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呢?不能!“客观必然性”之所以否定不了,就在于,当我们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我们必须谦虚地追问一下:人为啥要“这样实践”,而不能“那样实践”?人为什么要“这样活动”,而不能“那样活动”?换言之,人的实践活动能够“随心所欲”吗?对此的不同回答,就把历史观分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是历史的本体、历史的内容、历史的要素,离开了活生生的人,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就成了虚无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但是,“历史什么也没有做”,并不意味着历史中的人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历史当然不能自己创造自己,是人创造了历史,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历史,但是,创造历史的人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历史的,人的活动必然受到客观规律(条件)的制约。
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关系在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也就是说,客观规律并不是超然于人的活动之外的,而是“内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
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说:“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它决不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神话。这一点,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这个区别,就好比栓在树上的一条狗:狗的自由(主观能动性的界限),最终取决于栓狗绳子的长度。这个界限,狗是不知道的,所以它总是左冲右突,上蹿下跳,以为它能跑出绳子给定的范围,结果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它的自由超越不了绳子的直径。
历史唯心主义就是栓在树上的这只狗,所以它总是上蹿下跳,乱喊乱叫,全然不知必然性的制约;机械唯物主义虽然看到了这条绳子,但却不敢、也不能把绳子的长度发挥到极致,完全被动接受绳子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不仅看到了这条绳子,而且:(1)力争把绳子的长度发挥到极致;(2)坚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条绳子的长度将会越来越延长。
有人说:历史唯物主义“太消极”、“太窝囊”了。我说这是误解。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消极”,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但“有所作为”并不是“乱作为”,更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不是“窝囊”,不是“消极”,而是真正的“积极有为”,因为只有“顺势而为”,你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你才获得了自由。恩格斯说:“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这个意思。
毛泽东是一个很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伟人,也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的革命家。他晚年曾对李讷说:“时来天地皆助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可见他老人家也不主张脱离客观条件去“为所欲为”。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不仅坚决反对“乱作为”,而且非常善于“顺势而为”。
三、必然性不是“大忽悠”
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随心所欲,那么,如何看待现实中的复辟现象呢?这类复辟现象之所以给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挑战,就在于:某个人一旦占据了权力要职,就可以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对社会进行改造。这是不是就能证明“意识决定存在”、“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呢?
1991年在美国休斯顿,右派的旗帜——撒切尔夫人就曾信心满满地向全世界吹嘘:“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在这位“铁娘子”看来,苏联的解体,完全是老娘我“主观意志”的结果。
每当我听见这类自我吹嘘的时候,我总会觉得很滑稽:如果一个社会制度的存废,真的可以轻率到任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摆布,那么,这个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究竟何在?这个社会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不是有点太“大忽悠”了?马克思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如何让人信服呢?
个人主观意志的强弱对历史进程的确有着影响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但“铁娘子”这类唯心主义者也太把自己当棵葱了。人类历史之所以具有客观必然性,就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基本法则,是决不会因为哪个牛人的意志就可以失效的。即便是当今世界正在上演的资本主义复辟,也推翻不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前苏联”的资本主义复辟为例。
如果说,前苏联的资本主义复辟依然不能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原理的话,那么,这种“决定作用”又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就表现在:不论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的主观意志有多么强势,他们也决不可能把前苏联拉回到沙俄时代,他们也决不可能把沙皇重新请回来,让臣民们匍匐在地,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尽管当时确实有人做过如此妄想和主观努力。
再比如,当年“张勋复辟”为什么没有得逞?袁世凯为什么只做了83天的皇帝梦?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张大帅使出了吃奶的劲想让清廷复辟,袁项城为了当皇帝甚至连老命都搭出去了),而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处的国内和国际的“社会存在”,已经基本上没有能够重新恢复“封建帝制”的客观条件了。
2011年初,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孔子像在立了100天之后,终于被人搬走了。有意思的是,面对这尊象征封建秩序的塑像,左派和右派居然“同仇敌忾”,拒绝接受三纲五常的“克己复礼”。在我看来,虽然孔子像的去留问题仅仅是一个象征意义的事件,但人们的“同仇敌忾”恰恰说明:在今天的中国,“复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许并没有太大阻力,但是,如果想在政治制度、生产关系和思想意识上公然回到腐朽的封建社会,那你就死了那份心吧,没门儿!
这就是复辟的底线,这就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给定的空间,人的主观意志只能在这个空间中发挥“能动性”。由此引申出来的逻辑是,“铁娘子”自我吹嘘的主观意志之所以能够得逞,以下两条缺一不可:
(1)当时的苏联的确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物质条件: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现实存在,“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在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列宁)——毛泽东之所以要发动“文革”,其深刻原因就在于此。
(2)“铁娘子”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把复辟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反过来讲,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人,除了毛泽东同志以外,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复辟的客观条件是实实在在的,因而复辟的危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而未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防止复辟的出现。
遗憾的是,“铁娘子”用“主观意志”来解读资本主义复辟也就罢了,然而,不少左派在这个问题上也跟着“铁娘子”起哄。很多左派在世界观上是“唯物主义者”——他们承认“物质第一性”,不会轻信“意念移物”、“耳朵认字”之类的神话,可是却坚决否认历史必然性,只能用主观意志来解释人类历史,在历史观上深陷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对于那些仅仅用“主观意志”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半吊子“唯物主义者”,这段话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四、复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虽然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必然,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却并没有解决。关于这一点,毛泽东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他说: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谁战胜谁”的问题,无论在城市或农村中都“完全地、永远地”、有利于社会主义地解决了——说得太死,不合乎实际。
——“在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被消灭了”——完全不对。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才能逐步解决。
——谁战胜谁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些人不懂,赫鲁晓夫就是这样。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最后解决。
——被推翻了的阶级还是存在的,甚至是要复辟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法国都曾有几次反复。封建主义被推翻以后,都经过了几次复辟,经过了几次反复。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出现这种复辟。
——我国现在实行的商品制度、工资制度等等都不平等,属于资产阶级法权,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不只是农民小生产会自发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且在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在机关工作人员中,都会产生。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
——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我们自己就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要拿钱买米、买煤、买油、买菜。八级工资制,不管你人多,人少。
——现在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
很显然,毛泽东之所以认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其根源,不仅在于资本主义复辟的“主观条件”还存在,而且在于资本主义复辟的“客观条件”也依然存在!前者比如“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后者比如“八级工资制,跟旧社会差不多”,等等。
毛泽东经常引用列宁的一句话来说明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句话是:“小生产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这个“小生产”,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客观基础”。今天,很多人虽然惊叹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复辟的警惕性和预见性,却恰恰忽略了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复辟的“客观基础”的清醒认识,以至于毛泽东眼里的复辟危险,最终被简单化为几个坏人的“贼心不死”。
正因为毛泽东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不仅来自“他们人还在,心不死”,而是的确有着复辟的“客观基础”,所以他老人家才殚精竭虑地要“防修反修”,不断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防修反修”的良苦用心在于:正因为复辟的“客观基础”是现实的存在,那么,社会主义的捍卫者就必须比那些复辟势力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确保红色江山“不变颜色”!
我之所以要强调资本主义复辟的“客观基础”,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没有这个“客观基础”,资本主义复辟的一切企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即使“铁娘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但是,如果复辟的“客观基础”是现实的存在,那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就具备真实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就始终存在!
一句话:有这个“客观基础”,资本主义复辟就极有可能得逞,但没有这个“客观基础”,资本主义复辟就一定不能得逞!
决战说过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历史反复,仅仅是当权者反复吗?人民自身没有反复?人民不是创造者了?”(决战:《文化X革命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乌有之乡》2011-7-9)人民是什么?精英从来不承认人民的存在。其实,人民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抽象”,而是人类社会真实存在的“客观基础”。所谓人民“自身的反复”,其实正是“历史反复”具有“客观基础”的另一个说法,另一个证明而已。
如果历史证明,如同“张勋复辟”一样,各色“戈尔巴乔夫”们的复辟只是一出闹剧而已,那么,我们才可以无愧地告慰毛泽东的在天之灵:社会主义已经战胜了资本主义!反之,如果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都客观存在着,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轻言:“阶级斗争”这种“客观存在”已经消亡;我们就没有理由宣称:资本主义复辟的客观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就不能跟着撒切尔起哄,说什么: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复辟,仅仅是某个人主观意志的结果!
五、不要用毛泽东来否定马克思
为了证明“意识可以决定存在”,有人引用毛泽东的话来加以证明。这段话很长,原文如下:
“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
其实,这段话并没有证明“意识决定存在”。为什么呢?请大家注意,毛泽东在阐述“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时候,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当着…就不能…”。这个“当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之所以是“必须的”,就在于: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就绝不可能“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也就是毛泽东说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
问题的要害在于,这个前提(“当着”)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毫无疑问,这个“当着”并不是某个人“主观意志”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客观条件的结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使然。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之所以不得不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得不创立“革命理论”,仍然是“存在决定意识”的结果,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反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所以,毛泽东所说的“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不过是这些第二性因素的“反作用”的另一个表述,并没有否定“存在决定意识”。
举个例子:“当着不做剖腹手术,孩子就不能生下来”。这个时候,助产士的剖腹手术甚至可以用“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来形容。但是,在孕妇与助产士的关系中,从根本上讲,孩子出生的决定因素依然是孕妇而不是助产士。因为助产士之所以要做剖腹手术,这并不取决于助产士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孩子在孕妇体内生长的客观状况。换言之,这个“剖腹手术”并不是助产士“主观意志”随心所欲的产物,更不是助产士自己子宫收缩的结果,而是孕妇自身生理变化的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用“决定作用”,而不用“反作用”这个说法呢?这与毛泽东对“反作用”的高度重视有关,也就是说,与毛泽东历来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有关。这种“重视”或者“强调”,并不表明毛泽东否定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恰恰表明毛泽东对“反作用”的重视。比如,在同一段话接下来的第3自然段,毛泽东明确地指出:
“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P166)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明确地肯定了“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而且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明确地定义为“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决定的作用”,这个说法,其实不过是“反作用”的另一个表述罢了。
本来,毛泽东与马克思并无本质上的分歧,可是有人总要把毛泽东与马克思对立起来,企图用毛泽东来否定“存在决定意识”,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辩护。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严重误读,而且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最后我要再次重申:不论怎么解读,毛泽东都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决不是一个“唯意志论者”。
(本文写于2011年4月27日,发表于2012年到来前夕)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1112/280331.html
岭南雪 最后编辑于 2011-12-08 14:14:47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2914
精华
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红星
组别
金牌会员
生日
帖子
132
积分
1172
性别
注册时间
2011-12-01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2-08 15:14
|
只看该用户
文章虽然没有点名,但这显然是一篇批韩德强的那个所谓的“赞扬毛主席,否定马克思”观点的文章。文章很好的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并且正确的指出了人是历史的主体、但不能随心所欲而是顺势而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资本主义复辟的最终根源。因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浏览过的版块
改良派之声
新闻.评论
文革讨论
激进革命者之家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