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胡锦涛7·1讲话(九)——“人民”“人民” [复制链接]

1#
读胡锦涛7·1讲话(九)——“人民”“人民”




上篇《读胡锦涛7•1讲话(八)——“坚持解放思想” 》,在我登录的所有官方网站都没有发表,这种情况是这组文章中至今唯一的一篇,这件事颇有讽刺一味。这证明,不论左派、右派、官派,都各有所好,思想解放有各自的选择性。对此,我个人现在是无可奈何,只能是说自己的话,让别人去选择哪些思想可以解放。




胡锦涛7·1讲话的几个“坚持”中的第二个,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里一连用了四个“人民”。 有人统计,7·1讲话中的“人民”,讲了几十次。




新华时评《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阐述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我们党成立90年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党的性质对全体党员的根本要求;是我国的国体、政体对权力运用的根本要求;是新时期应对新挑战、夺取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我认为,胡锦涛的讲话和新华时评都说的对,具有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最一般的抽象,象“自由”“平等”“发展生产力”之类词儿,老生常谈,何时何地说都对,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抽象的东西只能存在于头脑里,发声于口中,写字在纸上,自由、平等、发展生产力一旦具体化为实践,必然的就形态各异,有是有非,不再有有普世价值了。




作为抽象的人,是自由的,平等的;但是这样的“人”存在于哪里?如果加一个“民”字,成了“人民”,就不存在完全的自由平等了。因为作为人民的人,必然要和非人民的人比如当官的人对立着,不然就无所谓人民;从而也就相互限制着,不是那么自由平等的了。




我们看到的人,都是社会中彼此发生着一定关系的具体的人。我们看到的这些人,比如,或者是资本家,或者是工人,是资本关系中的不同的人,他们不是自由平等的。发展生产力也一样,抽象说没有问题,一具体实践,许多问题便来了,现在许多资本家在为生产过剩伤脑筋,政府在采取种种政策措施压缩产能呢。




所以,许多事情,抽象地讲好说,好像有普世价值,因而普遍化为正确但没有用的官腔套话。恕我直言,现在中国官场就盛行种种不着边际的官腔套话,是中国官房文章的特色,特别表现在我们的高层的讲话和文件中。







讲话中讲了几十遍的“人民”,如果抛开构成人民的阶级成分,人民就是一个抽象。为了避免把人民变成抽象,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快要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写《论人民民主专政》,他对“人民”作了界定:“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




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毛泽东又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人民作了进一步阐述:“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 、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发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毛泽东这里特别地讲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



为什么要对人民的范围要进行界定呢,是为了实际上的区别对待。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胡锦涛的7·1讲话的“人民”是笼统的,实际上这许多年党中央的许多东西都是笼统的,这就造成政出多门的条件。




比如说“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资本家呢,还是工人?以资本家为本与以工人为本,是两条根本不同的对立的路线:以资本家为本是实行资产阶级路线,以工人为本是实行无产阶级路线,根本上完全对立。




是的,在中国,一直是把资产阶级列入人民范围,作为人民矛盾来处理。但是,改革前,资产阶级作为人民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它必须拥护工人阶级领导,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个前提条件,在我们前面引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公开地、清楚地讲了。但是,现在这个前提条件已经不存在了,这样就混沌了,没有政策了。特别是西方“纳税人”概念的引用,人民这个概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工人阶级被边缘化、淡出人民,因为它们绝大多数不纳税,不是纳税人,国家可以关心他们的疾苦,但是可以不对他们负责任。而资产阶级则不同,他们都是纳税人,是纳税主体,国家必须对他们负责。




所以,“以人为本”包含着两条路线,表现为两个性质根本不同国家,党中央不说清楚,下面就可以实行多种不同的政策,走不同的道路,搞不同的专政。







为了把两个对立的阶级稳定在同一社会中,党中央放弃了阶级斗争,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但是,阶级斗争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什么人想否定,它就老实听话地不存在。出根本上说,资本家之是资本家,他必须要赚取,就一定要剥削工人。这就是阶级斗争。要否定它,就得实际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任何企图保留、甚至依靠资产阶级,或者不提阶级而只讲资本家,或者“新兴阶层”,都是一回事,不能改变事物实质,不能创造出不剥削工人的资本家,这样,党不能不实际背叛自己的工人阶级,而投降资产阶级,作为他们的社会代表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从而逐渐地成为工人阶级斗争的对象。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阐明的道理,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越来越普遍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不转变为资本主义,也要转化为“民主社会主义”。但是,这种民主社会主义不是象西欧那样,要求资产阶级减少一点剥削,多给工人一点工资福利,在中国,这种民主社会主义,是要工人接受资本家剥削,放弃多年牺牲千万生命夺回的权利,这就不能不激起工人的反抗,必然地象我们所看到的,越来越多的群体事件。事实上,在西欧那些国家也不可能解决问题,不过是把阶级斗争转化为民族斗争,暂时收买本国工人阶级。我们看到,现在世界上可剥夺的国家越来越少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也就愈来愈不能靠民族斗争来转移,也愈来愈突出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分析得不错!条理清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