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根基 [复制链接]

1#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根基
发布: 2011-8-08 08:29 | 作者: 工人农民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171 | 回复: 0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根基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启示(2)

在我们没有接受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以前,总是以斯大林的资本定义认识资本主义,这个定义就是:资本是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价值。按照这个定义,只要社会存在私人资本家并且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这个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相反,只要这个社会不存在私人资本家,并且没有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社会虽然存在价值,但是这就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这个定义完全适合斯大林杜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斯大林的苏联的社会主义中,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私人资本家消灭了,因此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资本主义也就在苏联消灭了。斯大林用奴隶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封建社会存在商品生产,但是并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来证明,社会主义也存在商品生产也不会发展到资本主义。

我已经用恩格斯关于资本的定义,批判了斯大林的这个谬论。恩格斯的定义是:“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通俗地说,资本就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按照恩格斯的定义,只要社会中存在商品和货币,也就是存在价值(商品和货币是价值的载体),那么就必然存在用钱赚钱的活动。也就是必然存在资本!用钱赚钱的人可能是私人资本家,也可能是国家资本家。斯大林抛弃私人资本家,保留国家资本家,显然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当我们学习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以后,就会对资本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就会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因此,当我们现在认识资本主义的时候,就要从这个根基入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说:“如果说雇佣劳动的前提和资本的历史条件之一,是自由劳动以及这种自由劳动同货币相交换,以便再生产货币并增殖其价值,也就是说,使这种自由劳动不是作为用于享受的使用价值,而是作为用于获取货币的使用价值,而被货币所消耗;那么,另一个前提就是自由劳动同实现自由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即同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相分离。可见,首要的是,劳动者同他的天然的实验场即土地相脱离,从而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解体,以及以东方公社为基础的公共土地所有制解体。”显而易见,这里自由劳动和自由劳动同实现自由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就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前提和条件,就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根基。

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存在着两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一种是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另一种是公共土地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的基本特征是,劳动者把自己劳动的客观条件看做自己的财产;这就是劳动同劳动的物质前提的天然同一。因此,劳动者不依赖劳动就拥有客观的存在。个人把自己看做所有者,看做自己现实条件的主人。个人看待其他个人也是这样,并且,根据这个前提是从共同劳动出发,还是从组成公社的各个家庭出发,个人或是把其他个人看作财产共有者即公共财产的体现者,或是并把其他个人看作同自己并存的独立的私有者,而在这些独立的私有者之外,原来囊括一切和包罗所有人的公共财产本身,则作为特殊的公有地与这些数量众多的土地私有者一起存在。在这两种形式中,各个个人都不是把自己当做劳动者,而是把自己当做所有者和同时进行劳动的共同体成员。这种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虽然他们也可能造成剩余劳动,以便为自己换取他人的产品,即其他个人的剩余产品,——相反,他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

这两种所有制表现为: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所有制形式。

这些所有制的解体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

解体的原因是:既然生产者的存在表现为一种在属于他所有的客观条件中的存在,那么,财产就只是通过生产本身而实现的。实际的占有,从一开始就不是发生在对这些条件的想象关系中,而是发生在对这些条件的能动的、现实的关系中,也就是实际上把这些条件变为自己的主体活动的条件。可是同时也很清楚:这些条件是在改变着。一块地方只是由于部落在那里打猎才成为狩猎地区;土地只是由于在那里经营农业才被看做个人身体的延伸。所有这些共同体的目的就是把形成共同体的个人作为所有者加以保存,即再生产出来。但是,这种再生产必然既是旧形式的重新生产,同时又是旧形式的破坏。劳动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以及以此共同体为基础的财产,归根到底归结为劳动主体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而和该阶段相适应的是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和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定关系。在某一定点之前——是再生产。再往后,便转化为解体。

人的孤立化,只是历史过程的结果。最初人表现为种属群、部落体、群居动物。交换本身就是造成这种孤立化的一种手段。它使群的存在成为不必要,并使之解体。于是事情就成了这样,即作为孤立的个人所需要的手段,又使自己成为普遍的和共同的生物。在这种共同体里,成为前提的是单个的人作为所有者(比如土地所有者)的客观存在,而这又是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这些条件把单个的人锁在这个共同体上。例如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工人完全丧失了客观存在的资料,他只是主观上存在着;而和他对立的东西,现在却变成真正的共同体,工人力图吞食它,但它却吞食着工人。

解体的过程是:

1,劳动者把土地当做生产的自然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即他把这种条件看作是自身的无机存在,看作是自己力量的实验场和自己所支配的领域的那种关系的解体。
2,劳动者是工具所有者的那种关系的解体。劳动者对他的工具的所有制,则以手工业劳动这一工业劳动发展的特殊形式为前提;同这种劳动形式相联系的是行会同业公会制度等等。
3,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劳动者在生产开始以前都具有了作为生产者来生活——也就是在生产期间即在完成生产以前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
4,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关系也同样发生解体,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本身、活的劳动能力的体现者本身,还直接属于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且他们作为这种客观条件被人占有,因而成为奴隶或农奴。

当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解体以后,资本是怎样产生的呢?
对资本来说,工人不是生产的条件,而只有劳动才是生产的条件。如果资本能够让机器、或者让水、空气去从事劳动,那就更好。而且资本占有的不是工人,而是他的劳动,不是直接的占有,而是通过交换来占有。
一方面,要找到劳动者作为自由工人,作为失去客观条件的、纯粹主观的劳动能力,来同作为它的非财产,作为他人的财产,作为自为存在的价值,作为资本的客观生产条件相对立,所需要的历史前提便是这样。另一方面,要问:工人要找到与自己相对立的资本,需要什么条件呢?第一,工人对于原料、对于工具、对于劳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都必须当做他人的财产来发生关系。第二,劳动工具已经是劳动的产物,构成财产的要素已经是劳动生产的要素。凡是在工具的所有表现为把劳动的生产条件看作财产的地方,工具在实际的劳动中仅仅表现为个人劳动的手段;那种使他实际上占有工具并把工具作为劳动资料来使用的技艺,表现为劳动者的特殊技能,这种特殊技能使他成为工具所有者。第三,就是劳动者只是生活资料的所有者,生活资料表现为劳动主体的自然条件,而无论是土地,还是工具,甚至劳动本身,都不归自己所有。

正是这种使大众作为自由工人来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对立的过程,也使这些条件作为资本同自由工人对立起来。历史的过程是使在此以前联系着的因素互相分离;因此,这个过程的结果,并不是这些因素中有一个消失,而是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跟另一个因素处在否定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由工人,另一方面是资本。客观条件与这些变为自由工人的阶级相分离,必定同样会在相反的一级表现为这些条件本身的独立化。这种独立化就是资本主义!

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在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以后,有先进的一面,迅速发展了生产力为人类的解放准备好了物质的前提;与此同时也有黑暗的一面,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把人的生命活动的生产变成了热病式的生产。

现在当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时候,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先进性,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黑暗面,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资本主义的根基。因为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黑暗面的一切现象都是从这个根基中产生出来的。
我想当我们了解了资本主义根基以后,就会理解以下的推论:
从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分离必然产生少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大部分人一无所有。少数人变成了资本家,这些人联合起来就是资产阶级,大部分人变成了无产者,这些人联合起来就是无产阶级。由此可见,少部分人之所以变成资本家,并不是这少部分人有能耐、有本事,而是因为,大部分人丧失了生产资料的结果。相反,大多数人之所以变成无产者,并不是大多数人没本事、懒散,而是因为少数人以各种理由霸占了或者如蒲鲁东所说偷窃了社会生产资料(财产就是盗窃)的结果。

从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当资产阶级产生以后,1,为了永远霸占社会生产资料,毫无疑问就要掌握政权,这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国家,2,为了为永远霸占的盗窃行为进行辩护,毫无疑问就要有一种理论的支持,这就产生了政治经济学,3,为了永远把一切生产都变成商品生产,毫无疑问就要把一切产品甚至非产品都变成商品,这就产生了市场经济制度。4,为了永远能够使用别人的劳动力,毫无疑问就要把劳动力变成商品,这就产生了雇佣劳动制度。

从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当资产阶级在利用各种产业发财致富的时候,采取的措施是:1,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时候,总是要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购买。2,资本家为了节约成本(成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总是想办法降低工人的工资,因为最低工资是由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格决定的,所以资本家就想办法降低生活资料的价格。降低生活资料的价格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工人的工资。3,工人在资本家的企业里劳动创造的价值如果和工资一样多,那么这就是等价交换,这种劳动就是有偿劳动。如果创造的价值超过工资的价值,那么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这部分劳动就是无偿劳动,是工人白白送给资本家的。4,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就是利润,可见利润是资本家不花分文得到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经过一定的时期(几个月或几年)就和资本家的投入一样多,从这时起,剩余价值就转化为资本。因此,资本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财产,理所应当应该把资本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

从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事实,可以知道,由于剩余价值是无偿得到的,可见资产阶级在实现剩余价值的时候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变成货币的时候,1,资本家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竞争的原则是低于产品的价值(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出售。2,在竞争中,资本家为战胜对方,必然要采用机器生产,必然要改进工艺,提高劳动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数量增加的速度,必然要超过产品出售的速度,或者说,市场的扩大赶不上上产的扩大,这就必然产生了金融危机经济危机。3,在竞争中,利润率总是随着产品数量的扩大,价值不断减少而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资本比小资本的竞争力就会强大得多,这就产生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出现了合并、垄断,最终出现了大资本家打倒小资本家的局面,从而缩小资产阶级的的队伍而扩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
从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事实,可以知道,资产阶级为了不断地加强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1,采用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以便增加剩余价值的数量。利用女工、童工排以便挤男劳动力,剥夺人的生命活动。2,利用大量发行货币(特别是纸币)的数量,造成货币的不断贬值,从而造成物价的不断地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用高物价来赚取高额利润。3,黑心的资本家为了节约成本,采取不顾人的死活掺假制假,制造一起又一起的环境污染事件。4,资产阶级国家为了平息失业这个大矛盾,大力发展小商小贩,从工人的腰包里套取可怜的一点工资。
以上推论不是从理论的角度,而是从资本主义的根基的事实的角度得出的。可见,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出现,绝不是人们想的那样是因为它高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是因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导致了人类被分为资本家和无产者的结果。可见,资本主义能高速发展生产力,绝不是因为资产阶级有高智商,而是因为他们从无产者那里用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盗窃了(不是等价交换)无产阶级的劳动能力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这个前提不也就是无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的结果吗?由此可见,当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时候,最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本主义的产生的根源作为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说明资本主义的一切现象,包括先进性和黑暗面。只有这样我们就会肯定的说:资本主义绝不是人类的福音!而是人类的灾难!由此可见,当我们要消灭资本主义的时候,不仅要消灭资本主义在根基上产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枝叶,例如,商品、货币、雇佣劳动、资本家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的根基即消灭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的事实!
这就是我们学习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启示!

劳动者2011年8月8日
分享 转发
TOP
2#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个定义是科学的,并不否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我建议同志们研究一下,毛泽东逝世前的7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课本的社会主义部分对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论述,不要轻易把斯大林的话说成是谬论、杜撰。斯大林尽管犯有错误,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领袖。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一位历史人物(包括领袖),必须尊重劳苦大众的领袖,出个领袖,尤其是出个劳动人民的领袖太不容易了!这样做我想对人民是有利的,对革命是有利的。
TOP
3#

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一生唯一的失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代宗师竟然在这里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潭。而这个失误造成的损失,也是超乎想象的巨大。。。令人扼腕叹息!
TOP
4#

怎么看,这文章都是唯心主义的。

看来当前首要任务还是要读书。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TOP
5#

官僚资产阶级主要通过权力间接拥有资本,一般资本家是直接拥有资本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