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家军事思想之三:恩格斯军事理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恩格斯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南,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与发展
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后期和垄断资本主义萌发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不断壮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一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蓬勃兴起。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恩格斯不仅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革命活动和1849年的德国革命战争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为改变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军事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为向行将到来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提供理论指南,又以极大的精力对战争和军队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多次起义和战争,研究了历史上一些著名军事家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无产阶级武装起义及民族解放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理论,并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
格斯军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1845年2月,恩格斯在爱北斐特发表的两篇演说中,探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常备军对经济建设的影响,阐明了军队在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的原因。1845~1846年,在与马克思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并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而这一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前)。1848年2月,在《共产党宣言》中与马克思一起提出了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恩格斯撰写了一些战争评论,如《皮蒙特军队的失败》、《匈牙利的战争》等,在这些战争评论中,初步阐述了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的基本思想。1849年8月到1852年,恩格斯以主要精力总结了1848~1849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恩格斯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军事理论和在起义部队中的实际锻炼,对军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德国维护帝国宪法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等著作中深刻分析了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工人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的思想,阐述了武装起义必须遵循的规则,探寻了革命党在武装起义和国内战争中所可能采取的策略,并对无产阶级军事学术的发展,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见解,从而为其军事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1853年克里木战争爆发到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恩格斯从事军事问题研究和著述的最重要时期。这一期间,他撰写了大量军事文章和战争评论。在《欧洲军队》中详细地评述了欧洲各国军队的组织 、编制、训练制度、官兵的战斗素质等特点。在为纽约出版的《 美国新百科全书 》撰写的《 军队 》、《攻击》、《会战》、《步兵》、《炮兵》、《骑兵》、《筑城》、《海军》等60多个条目中,概括地阐释了自古以来的战争史、军队发展史,分析了各个时期武装力量的组织、装备、训练状况,以及作战方式方法的演变等。在《步枪史》、《论线膛炮》、《法国轻步兵》等文章中,考察了各种武器的改进过程,不同国家的战术发展过程,以及战术发展对武器改进所起的促进作用。还专门评述了英国志愿兵部队的组织、训练、军官培养、部队管理等问题。在为克里木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意大利独立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重大军事冲突撰写的约200篇战争评论和军事论文中,通过对具体战争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政治、军事与外交、战略与战术、兵器发展与作战方式演变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战争中许多带规律性的现象和原理。在总结各国人民起义和反对殖民帝国侵略的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人民战争的本质和特点的认识。后来,在1876~1878年撰写的《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探讨了暴力在历史中的正反作用,论证了军队对经济条件的依赖关系以及对经济的反作用,分析了武装力量和作战方法发展演变的物质基础等,标志着恩格斯军事理论的成熟。
19世纪80~90年代,随着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局势出现了剧烈动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随时有被卷入一场世界战火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先后撰写了《波克罕〈纪念1806年至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欧洲能否裁军?》等重要文章,分析了未来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规模、特征、结局,揭示了战争危险的根源,探讨了制止战争爆发的有利因素,说明了社会主义者对即将爆发的战争的态度和同军国主义扩军备战行径作斗争的策略与方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战争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军事组织等问题又作了详尽考证和阐释,使恩格斯军事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内容 恩格斯军事理论主要包括战争观、军队理论、武装起义理论、作战指导理论和关于科学技术与军事的关系的论述等。
一、战争观。包括对暴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战争的起源和消亡、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性质、战争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民群众和统帅在战争中的作用
、战争的胜负同人和武器的关系 、人民战争的特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等内容。
①暴力的本原及暴力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恩格斯在批驳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颠倒经济与暴力关的历史唯心论观点时,正确论述了经济与暴力的关系。他指出,暴力的本原是经济力量,而不是相反。首先,经济是暴力产生的根源。因为,私有财产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相反,暴力关系根源于经济关系,是经济的产物。其次,经济是暴力的物质基础。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要使意志行为得到实现,必须有暴力工具,即武器,而武器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为基础的。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军队的装备、编成、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恩格斯还肯定了暴力的革命作用,指出暴力在历史上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②战争的起源及原始社会战争与阶级社会战争的区别。恩格斯对战争的起源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原始社会的早期并没有战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居住区提供的生活资料逐渐难以满足该居住区氏族成员消费的需要,不同的原始部落集团,为了维护或扩大各自成员的生存条件而诉诸武力,战争应运而生。因此,原始社会的战争起源于经济利益的冲突。但是,这时的战争并不具有奴役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占有或保护氏族成员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后来,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出现了分工,使人的劳动能够生产出超过单纯维持劳动者的生存所必需的产品,这时剥削随之产生。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战争便有了阶级奴役的性质。这时进行战争,纯粹是为了掠夺。
③战争是由政治决定的。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是直接为政治服务并受政治支配的。政治不仅能够导致战争的爆发,而且贯穿于战争的始终,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同时,战争的性质,主要的也应从政治上加以衡量,即看这一战争是促进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根据战争的政治性质,恩格斯把战争大致区分为两类:即进步的、革命的、解放的、防御性的战争和反动的、掠夺性的、侵略性的、进攻性的战争(
这里的“ 防御性 ”和“进攻性”都是从政治意义上说的—编者注)。主张对进步战争要支持,要歌颂;对反动战争要反对,要谴责。他指出,战争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次战争,在不同阶段,会因政治目的的变化而使其性质有所改变。
④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革命或社会变革。恩格斯揭示了战争与革命的内在联系,提出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革命或社会变革的思想。他认为,进步的战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反动的战争一般起阻滞社会进步的作用,但从其客观后果看,也并不都起阻滞作用,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引起革命或社会变革,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效应。他曾预言:未来世界范围的战争,由于其本身的巨大动员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同样范围的革命发动,从而人类最终将埋葬资本主义。
⑤人民战争是人民自觉奋起参与的战争。恩格斯运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考察战争,提出了人民战争理论,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1849年,恩格斯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概念,他把这种反映参战者自身利益和意志的人民战争称作真正的革命战争,指出了进行人民战争必须具备的条件:必须建立在人民充分觉醒的基础之上,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必须有一个敢于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坚强领导;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作为整个武装力量的主干;必须有一套适合发挥全民参战威力的灵活的作战方法。并认为群众起义,革命战争,到处组织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惟一手段。在进行战争时,只要国内人民奋起抵抗,就会使入侵之敌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恩格斯也肯定了统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一些统帅在战争中之所以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他们能比别人更快更深刻地觉察到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给军事领域带来的各种新的可能性,并善于把这些可能性及时地转变为实际战斗力,以形成对敌优势,战而胜之。
⑥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和武器两种材料,但人的作用更重要。恩格斯根据人民战争理论,论述了战争中人和武器的关系,认为人和武器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战争的物质条件,也就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缺乏这一基础战争就无法进行,也无法取得胜利。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是指“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指“居民的质与量”和“技术”。战争的胜负是人和武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人的作用,特别是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勇敢精神,更为重要。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
⑦制止战争,争取和平。恩格斯认为,一场破坏性极大的世界战争将使社会主义革命倒退许多年,因此,应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他看到,19世纪80~90年代的欧洲,存在着一些可以制止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这为制止战争、争取和平,提供了可能性。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通过四个环节去努力制止战争,争取和平的实现。这四个环节是:不断揭露战争策划者的阴谋,积极宣传保卫和平的重要性;竭力促成消除一切可能引起战争的隐患;大力提倡裁减军备;制定防止侵略战争的共同的国际政策,反对各行其是。
二、军队理论。恩格斯的军队理论包括军队的产生、社会本质和职能,军队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及政治制度间的关系,合理的兵役制度,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军队在无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中的作用,共产党对无产阶级军队的领导和无产阶级军队的新特点等内容。
①军队产生于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形成时期。恩格斯认为,在原始社会的前期和中期,还没有军队。在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制度及军事组织开始瓦解,而氏族军事首领扈从队的力量却不断增强起来,逐步成为一种独立自主地进行战争的私人团体,这便是军队的雏形。恩格斯在分析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之间的区别时强调指出,国家设有性质上不同于氏族组织的武装力量的“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产生阶级以后,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由国家建立和供养一支专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武装力量,这就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作为国家暴力工具的军队便产生了。
②军队组织结构的发展同社会生产及社会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关系。恩格斯认为,军队组织结构的发展完善,首先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兵器的不断改进有关。由于工业的发展带动兵器和作战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军队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其次,军队组织结构的变动同伴随新生产力一起出现的社会等级有关。中世纪以骑兵为主的封建军队演变为近代以步兵和炮兵为主的资产阶级军队,与16、17世纪市民等级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再次,军队组织结构的变化,与一个国家可应征入伍的人数有关。一个国家可抽出服役人数的多少,又是同该国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紧密相关的。
③军队是有组织的暴力,不同性质的军队具有不同的职能和特点。恩格斯指出,军队是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是国家特殊的公共权力。不同性质的军队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反动军队和革命军队的职能是根本不同的。反动军队的对内职能,是统治阶级对付人民的主要的压迫工具。其对外职能,是广泛用于进行殖民战争;频繁用于镇压附属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经常用于进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掠夺和争霸战争。革命军队是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工具,具有不同于反动军队的特点:代表的是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利益,有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具有为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勇于在作战方法与方式上不断创新。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军队是一种全新的革命军队,除具有一般革命军队的优秀素质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忠实执行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并受其绝对领导,进行自卫战争和拒绝侵略战争,同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政治素质、作战指挥能力和组织纪律性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军队。
④军队战斗力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恩格斯认为,军队的战斗力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许多条件构成的。这些条件大体可概括为:较完善的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的编组是保障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军事素养是武器发挥最大效应的先决条件,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使人的觉悟转化为战斗力的关键,统一果断的指挥和周密可靠的后勤保障是保证一切军事活动协调一致、持续进行的必备条件,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打胜仗的基本保证。
⑤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建立和保持无产阶级常备军。恩格斯在谈到改造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结构时,主张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建议“建立一支人民军”或“改组为以普遍武装人民为基础的民兵”(《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23、479页)。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必须建立和保持无产阶级的常备军,并采取常备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⑥实现军队进步的关键在改革。恩格斯认为,搞好军队改革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军队改革的基础是对整个社会变革所提供机遇的准确把握,军队改革的实质是战胜保守思想,适应时代发展,求得在武器创造和作战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有所突破,军队改革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战斗力。
⑦吸收外国军队的有益经验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恩格斯在考察欧洲军队发展的特点时指出,欧洲各国的军队建设虽有一致性,但由于民族性格、历史传统、特别是不同的文化水平,却又造成了许多差异,并形成了各个国家军队所特有的长处和短处。因此,一支军队要想谋求自身的不断发展,既要注意吸收外国军队有益的经验,又应注意发展本民族特长。
三、武装起义理论。恩格斯武装起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武装起义在达成革命目标的道路选择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发生武装起义的社会经济原因和成熟条件,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联合举行的起义活动中应坚持的独立性和拥有自身武装组织的必要性及同农民联合的重要性,武装起义作为一种艺术应遵循的客观规则,武装起义作战方式的变化发展等。
①武装起义是无产阶级实现革命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恩格斯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剥削制度,就无产阶级一方的主观愿望来说,最好能避免采取流血手段。但是,实现社会变革,根本的办法是暴力革命。这是因为:革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结构的改变,剥削阶级通常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决定了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暴力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武装起义则是暴力革命的主要形式。
②武装起义的成功首先有赖于革命条件的成熟。恩格斯认为,武装起义的时机,必须根据革命条件是否成熟而决定。当革命条件还不成熟时,鲁莽、草率地组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不仅毫无成功希望,而且还会招致革命力量的无谓损耗。革命人民一定要认真对待武装起义的发动,准确选择时机。
③在民主革命条件下,要取得武装起义的彻底胜利,无产阶级必须保持联合斗争中的独立性,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和取得农民的支持。恩格斯认为,在民主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起去反对共同敌人的时候,无产阶级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这是对付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前提条件与反击资产阶级叛变革命的有效方法。恩格斯还提出,无产阶级要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必须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但农民自身的弱点规定了他们无法独立地把革命进行到底。无产阶级面对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反革命联盟,要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就必须有自己可靠的同盟者,联合农民一起行动,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④武装起义像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恩格斯认为,武装起义像战争一样,要求熟练掌握规律,精心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没有充分准备,决不轻易发动起义。面对在力量、组织、训练等方面占优势的敌人,如果起义者没有充分准备,不能集中强大的优势力量对付敌人,就会被击溃和被消灭。起义发动后,坚决大胆地采取进攻行动。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
。起义者必须乘敌人分散时,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每天都必须取得新胜利,保持精神上的优势;必须把总是尾随强者和站在较安全一边的动摇分子争取过来;必须在敌人集中兵力发起攻击前迫使其退却。
⑤武装起义的作战形式是发展变化的。恩格斯以“街垒战”作战形式为例,说明武装起义的作战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而必然要发生变化。他认为,“街垒战”在19世纪的30~40年代,乃至50年代,的确起过不少积极作用。但是,到19世纪90年代,兵器的性能、城市街道的建设等与40~50年代迥然不同。由于“斗争的条件也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凭借街垒进行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514页)为适应新的斗争条件,起义工人如果具备足够的力量,就应采取公开进攻,而不采取消极的街垒战术。
四、作战指导理论。恩格斯的作战指导理论主要包括作战指导的认识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等内容。
①作战指导的认识路线。恩格斯认为,战争活动是有规律的,正确认识战争规律,按照战争规律指导作战,这是作战指导的关键。任何一种作战方法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作战指导者必须根据战争实践的变化而改变作战方法,切忌机械套用。机械地把适用于一定历史条件的战略战术原则,硬搬到客观环境已完全改变的战场,则没有不打败仗的。
②战略战术原则。恩格斯指出,指导作战必须遵循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是:在进攻作战中,不应沿正面平分兵力
,而要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在防御作战中,应做到重点设防,防中有攻,攻防结合
。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要尽可能长久地掌握主动权.以左右敌人的行动.而不听任其摆布;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不在城市的得失;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攻敌于不备,歼敌于追击之中;慎重选择决战的时机和地点;预备队是借以解决战斗的主要手段;力避侧敌行军,用好侧方阵地;组织大部队行军,要考虑各纵队间的相互支援,要把会合点选在敌军活动范围之外。
五、科学技术与军事的关系。恩格斯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在强调科学技术对军事的重要影响作用的同时,又看到了军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新作战工具的出现,必然推动军队内部组织结构和体制编制的改变。恩格斯认为,军队武器装备的发明和改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集中了近代科技成果的近代大工业,就不可能有真正适用的线膛枪炮;没有蒸汽机和螺旋推进器的发明,就不可能有近代装甲舰的出现。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必然推动军队内部组织结构和体制编制的改变。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作战方式、方法的变化。恩格斯认为,对作战方式、方法起变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悟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士兵成分的改变。军队武器装备的发明和士兵成分的改变,又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作战方式、方法的变化是通过科学技术推动武器装备和士兵成分的改变而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推动了中世纪以骑士决斗为主的战术向线式战术的演变;当滑膛火器向线膛火器过渡时,又推动了线式战术向散兵加纵队战术的转变。但作战方法和武器装备各自的变化,在不同阶段上又有不同特点:在战争时期,从总体上看,作战方法的发展基本上与武器的改进是一致的;在和平时期,两者之间的发展便出现了差距,即在长久的和平时期兵器由于工业的发展改进了多少,作战方法就落后了多少。因此,在和平时期,随着工业发展对武器的不断改进,军事艺术必须相应提高,以保证军队适应新的情况。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军队的行动以及指挥和保障方式。恩格斯认为,战略后方和战区的生产力以及交通工具对战争的胜败关系极大。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手段上的每一进步,对军队的行动、指挥和保障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掌握先进运输工具的军队常占先敌行动之利。铁路运输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改变了军队的后勤保障方式。
④战争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但在军事领域,战争实践对军事科技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其表现就是战争实践的需要向武器装备提出新的要求,必然推动军事科技有所发展,研制出新的武器装备,以满足战争实践的新要求。从西欧国家武器装备发展的历史来看,正是进行散兵战的需要,推动了后装线膛枪的问世;也正是压制岸防要塞火力的需要,导致了现代炮艇和装甲舰的出现。
⑤新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产生新的作战方法。恩格斯通过对拿破仑作战方法的唯物主义剖析,对无产阶级将来在发展军事艺术上所可能取得的成就作出了科学的预见。他指出:“现代的作战方法是以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解放为前提的,它是这个解放的军事上的表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184页)
科学价值
恩格斯军事理论,是恩格斯运用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军事领域客观规律的成果。作为社会新兴阶级——无产阶级观念形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无产阶级在探索军事科学方面的革新精神,是对传统军事理论的重大突破,在军事科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军事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除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外,还具有极强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它和马克思军事理论的出现,使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第一次拥有了反映劳动人民切身利益的军事理论,为整个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发展,铺垫了基石。
恩格斯军事理论产生于19世纪,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体系,需要有科学和求实的态度,从总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从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中去领会其真理价值,从同新的军事实践的结合中认识其生命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sx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