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修注定必然灭亡——勃列日涅夫时代 [复制链接]

1#
勃列日涅夫时代 节选


第三节:粉饰太平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评:和邓修集团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出一辙)

勃列日涅夫作为平庸的党务工作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甚了了。在执政初期,勃列日涅夫还对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他曾对为自己准备发言稿的助手们说:“写简单点,不要把我写成个理论家。否则,不管怎么样,谁都不会相信是我写的,他们会嘲笑我的。”“口气不要太大,我既不是导师,也不是什么伟大领袖……”(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第六卷,勃列日涅夫和安—契过渡时期)。他还常常要求删去摘自经典著作的引语,并解释说:“有谁会相信我读过马克思著作呢?”(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随着权力的巩固以及开始立意培植个人崇拜,勃列日涅夫也开始把自己打扮成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模样。从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陆续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树立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声誉。

1967年,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发达社会主义”也被称做“成熟的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苏联现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即新社会的成熟已经达到这种程度和阶段:全部社会关系在社会主义内在和固有的集体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以充分显示,社会制度具有有机完整性、蓬勃的活力、政治上的稳定性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这就是发达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各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大小民族之间产生新的、和谐的关系。苏联已形成新的历史共同体,即苏联人民。”(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第六卷,勃列日涅夫和安—契过渡时期)

苏联历史的演进无情嘲弄了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勃列日涅夫死后不到十年,苏联就在内外交困中解体。它没有实现“蓬勃的活力”,反而在不断加深的经济危机中破产;它也没有实现“政治上的稳定性”,反而持续地动荡;它也没有什么“牢不可破的团结”,反而在相互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垮台;至于“新的历史共同体”和“大小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很快就被民族冲突的血泊淹没。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理论”,这表明勃列日涅夫并不准备认真解决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种政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能针砭时弊,它不但要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还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然而,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仅仅是一种回避矛盾、自我吹嘘,脱离实际地鼓吹“是什么”,而根本就不涉及“为什么”和“怎么办”。由于缺乏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勃列日涅夫只好乞求于枯燥冗长论述和华丽的辞藻来掩盖这个“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洞。

整个七十年代,全苏理论界在苏斯洛夫领导下所做的全部“贡献”,就是异口同声地论证这个的“发达社会主义”。报纸、广播连篇累牍地试图证明“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伟大意义,电视新闻节目中理论界人士、党政官员、作家、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们异口同声地赞颂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创新。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私下对这种“理论”的无情嘲弄,“用两种声音说话”成为苏联相当一部分人生活的准则。这些为勃列日涅夫唱赞歌的人,很多人都在八十年代成为反勃列日涅夫最激烈的人。

(

 “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在1977年被写入苏联新宪法。为了表彰勃列日涅夫“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出的杰出贡献”(《真理报》,1977年11月17日),苏联科学院把一枚象征最高荣誉、只授予经典作家的“卡尔·马克思”金质奖章授予勃列日涅夫——尽管勃列日涅夫连发言稿都得依靠助手写成。破具讽刺意味的是,为勃列日涅夫“发达社会主义”鼓掌喝彩最积极的人中有一位名叫雅柯夫列夫——当时的苏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戈尔巴乔夫时代,此公成为反“勃列日涅夫停滞时代”、批判“发达社会主义”的头面人物。
最后编辑特色地产 最后编辑于 2011-06-01 11:26:48
本主题由 管理员 红石头 于 2011/6/1 14:48:0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对1976年反革命政变后上台的修正主义资产阶级复辟政权不能存丝毫幻想
TOP
2#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中央开始批判赫鲁晓夫的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并顺从官僚们的要求,废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1/3成员的做法,批评赫鲁晓夫的干部轮换制“对干部本人是不公正的”,并保证要使干部得到尊重(叶利钦:《叶利钦自传》)。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第一年,地方党委书记只更换了9%,14个加盟共和国书记只更换了2个(费因沙拉:《苏联怎样进行统治》)。从苏共23大到26大,苏共中央委员会实际连任率达到90%。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拉希多夫在乌孜别克斯坦担任了20年党的第一书记,库纳耶夫在哈萨克斯坦也当了20多年第一书记;格里申于1967年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戈尔巴乔夫时代才被换下来;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则在这个岗位上干了17年,直到退休(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第六卷,勃列日涅夫和安—契过渡时期)。

这种干部队伍超常规的“稳定”,一方面造成了高层机关长期无法输入新鲜血液,造成这些机关陷入“严重的停滞”,成为一潭死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人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这些高层官员长期担任这些地区的“封疆大吏”,都按照对自己忠实程度提拔亲信,排斥异己,逐渐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帮派势力。例如前面提到的拉希多夫在乌孜别克斯坦执政20多年,该共和国的党、政、经和政法部门全部都是他的亲信,仅在乌孜别克斯坦共 产 党中央机关,他的亲属就达14人之多。(姚海、刘长江:《当代俄国——强者的自我否定与超越》,第二编:政治)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基层干部,及工业企业、工地、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领导干部更换过于频繁,朝令夕改,造成严重局面。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的“稳定”政策,是只针对高级官员的“稳定”,目的在于保证高级官僚的既得利益。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发誓要“保证对干部的尊重”,因而立即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全部干部特权,并且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特权制度又被称为“干部名册”制度,它把上层人物与苏联普通公民化分开来,引起了普通苏联公民的强烈不满。(姚海、刘长江:《当代俄国——强者的自我否定与超越》,第二编:政治)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官僚们还纷纷效仿勃列日涅夫本人,兴建专供自己享用的“狩猎小屋”和上层圈子聚会的放荡私人会所。这些被称做“小屋”的私人别墅往往象宫殿一样富丽堂皇,带有花园、室内游泳池和其他设施(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社会贪污、腐败和特权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勃列日涅夫本人生活非常奢侈,他在扎维多沃的“小屋”花费了数百万卢布的国防开支,并且在莫斯科郊外至少还有六栋别墅。阿塞拜疆共和国第一书记阿利耶夫曾赠送给勃列日涅夫一枚硕大的钻石戒指,勃列日涅夫爱不释手,常常在几百万电视观众面前堂而皇之地摆弄这枚心爱的戒指(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作为一个父亲,勃烈日涅夫有强烈的“舔犊之情”,对自己的子女非常“宽厚”。虽然他也常常斥责他风流纵欲的女儿和一心敛聚钱财的儿子,说他们给他丢脸,但这并不妨碍勃烈日涅夫动用公款为他的女儿与儿子修建别墅(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甚至连其甘当乌龟、不学无术、贪婪无比的的女婿邱尔巴诺夫也因为得到了勃烈日涅夫的庇佑而扶摇直上,当上了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邱尔巴诺夫贪污了多达20亿卢布的公款,在勃烈日涅夫死后才被押上被告席。

 1980年,克格勃副主席谢苗·茨维贡将军在安德罗波夫布置下,领导一次反腐化调查时无意中从勃烈日涅夫的女儿加琳娜·邱尔巴诺娃的情人布里亚季亚家中搜查出一大批钻石等贵重物品,布里亚季亚供认钻石是属于加琳娜的,顿时弄的满城风雨。这时,一贯以所谓“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自居的苏斯洛夫不顾重病在身,亲自来掩盖勃烈日涅夫家族的丑闻。苏斯洛夫狠狠教训了茨维贡,并不许其逮捕布里亚季亚。茨维贡将军处于是忠于勃烈日涅夫家族还是忠于职守的矛盾中,1981年1月19日,他以开枪自杀的方式求得了解脱(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第六卷,勃烈日涅夫和安—契过渡时期)。

由于勃烈日涅夫的权力不是建立在群众拥护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他的亲信,无论有多么腐败、多么无能、多么遭人憎恨,勃烈日涅夫都奉行着“保护干部”的方针予以庇护。“理论家”苏斯洛夫给勃烈日涅夫找到了一条“理论基础”:“干部的稳定,这是胜利的保障。”勃烈日涅夫时刻奉守这一准则,时刻注意“保护干部”。例如,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第一书记麦都诺夫滥用职权,他治理下的地区贿赂成风,腐败盛行。当克格勃首脑安德罗波夫建议将麦都诺夫撤职查办并交送法庭时,勃列日涅夫却连连摇头说:“不能这么办。他是一个大的党组织的领导人。人们信任他,跟他走,而现在我们要把他送上法庭?再说,他那个区里的事情还进行得不坏嘛。我们换一个不诚实的人会把这个区的事搞坏的,先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他怎么样再说吧。”当安德罗波夫问把要把他调到哪里呢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说:“当个副部长什么的,不行吗?”(闻一:《重返莫斯科》)。前面提到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乌孜别克斯坦党的第一书记拉希多夫长期敛聚财富、将该共和国的棉花收入据为己有,将整个共和国党组织变成自己的“家天下”,为此,苏共中央收到了数以万计的举报信,而勃烈日涅夫却把这些信件送还拉希多夫,并且先后授予拉希多夫多达12枚的勋章,以表彰他的工作(姚海、刘长江:《当代俄国——强者的自我否定与超越》,第二编:政治)。

在勃烈日涅夫日益腐败的统治下,苏联社会贪污、腐败和特权逐渐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腐败的深度、广度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这是斯大林时代腐败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苏共许多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和中央委员都卷入肮脏的勾当,赠送贵重礼品,包括赠送给总书记,被认为是正当的。一到节日前夕机要通信部门就忙得不可开交,分送从南方各地给总书记和政治局委员们寄来的盒子。”(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   特权制度把苏联社会分为“他们”(上层)和“我们”(下层),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他们”(上层)是个封闭的圈子,“互相通婚、秘密聚会、相互提供有价值的消息,互相安排对方的子女,普通公民要想进入这个圈子是极端困难的”(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这实际上是把苏联人民分成了贵族和平民。“他们”的不劳而获的生活,致使普通苏联公民日益缺乏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败坏了社会风气,促使一部分人走向非法攫取财富的道路。据统计,全苏在勃烈日涅夫时代大约形成了2400个黑手党组织,并且这些黑手党大都有官僚背景,苏联社会日益呈现“犯罪政治化和政治犯罪化”的局面(津科维奇:《二十世纪最后的秘密》)。
对1976年反革命政变后上台的修正主义资产阶级复辟政权不能存丝毫幻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