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略论革命后先锋队体制的弊病与巴黎公社原则(转发)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我是转发的,本文作者不是我。
大于512kb文件不能上传?只能贴原文了。
——————————————————
略论革命后先锋队体制的弊病与巴黎公社原则
①本文中,先锋队就是指党,先锋队体制就是指党国官僚体制,斯大林模式的产物。

社会主义革命后政体的形式在当代马列毛主义者中已经大致地分成两派:一派是走先锋队道路,即权力高度集中的党国体制;一派是走巴黎公社道路,即要求党政分离践行巴黎公社大民主和全面选举制。本文将结合毛泽东的实践来论述革命后先锋队体制的弊病,并对巴黎公社原则进行回望。

一.回望历史

谈先锋队问题就必须谈一谈毛泽东发起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虽然亿万人民群众参与的反对官僚包办替代主义的运动,其本身就是包办替代主义的。这次尝试一定意义上不能称作为真正的革命而是先锋队体制下大程度上的改良,政治体制上没有根本变化。无论怎么大树特树,它都只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和探索,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条路无法根治先锋队的腐化。

1)让我们看一看象征着真正文革开始的,系统阐述毛泽东关于文革理论和政策的《十六条》吧。它第九条是这样的“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和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的代表的产生,要像巴黎公社那样,必须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候选名单要由革命群众充分酝酿提出来,在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后进行选举。 当选的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和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的代表可以由群众随时提出批评,如果不称职,经过群众讨论,可以改选、撤换……”。而中央文革小组本身就不符合大民主,这场运动的中枢机构本身就是上层指派的包办替代的。就像旧北马说的:文革造反派和文革决策层之间并不是一个阶级和其阶级代表的关系,而是类似于一种联盟关系。随着革命的深入,造反派和中央文革、毛泽东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中央的包办替代是很难代表他们的利益的。造反派的政治诉求与毛泽东的温和派的立场相冲突,他不可能允许一场真正的政治革命。因此,他一次次在造反派走向夺权时转向保守,而他每次做出立场的改变,都会让官僚和军队执行,再加上保守派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造反派一次次被削弱,支持革命的人越来越少。

2) 军队中至少是主流派系的支持,是毛泽东发动文革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当运动触动到军队利益的时候,马上他们就转向了保守。二月逆流和7·20 武汉危机后,毛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选择了妥协,革命的终结很快就来到了。3)无论《十六条》中又说了要“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但是当一月风暴上海人民已经夺权建立公社时,上海公社并没有得到中央报纸的喝彩,其他一些城市的公社如太原公社的成立也是如此。这就是说,中央政权既然不承认公社,也不正式否认它。(贝兰特《大越退》 )毛在北京接见姚文元和张春桥时说总得要个党吧,没有跳出先锋队理论的权威。最后搞了三结合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公社,把官僚、军队右派分子又请了回来。革委会保留了基本的官僚制,很大程度上只是军队工农干部坐上了当权派原来所坐的位置,可能会起监督制约作用的造反派则被排挤和边缘化。因此对于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自然缺乏足够的遏制力量。(北马《文革史》) 1968 年中央就倾向于恢复社会秩序了,急于求成在各省成立革命委员会,一些地方军队开始残酷镇压激进派和异端派,像广西在7·3 布告颁布前 4·22 造反派就已经被军队杀得被迫去抢援越物资来自救了,有的造反派被迫逃到了越南境内。结果中央判断为反革命事件颁布 7·3 布告制止武斗,助敌人的威风,布告颁布后韦国清军方共屠杀 20 多万群众,血染南疆!大批4·22成员赴京告状,不但没受到当局的接待,还被周恩来和康生斥责诬蔑为反共救国军,这么多人命就淹没在了全国山河一片红的虚假中了。而广西只是全国一个惨痛的缩影。

4)文革中人民虽然有四大自由,也创造了大量群众直接民主的形式。但归根到底,国家的一切权力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共产党手中,掌握在党中央手里。四大自由等这些权利像是施舍给人民的,并不是人民真正拥有,共产党想给你就给你,等伟大领袖一走,党中央想拿走就拿走,历史也是这么印证的。归根到底命运还是掌握在特权阶级手里,还是包办替代不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所以毛泽东自己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危险不在地方,而在中央,一旦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可以说全国一下子就会变色了。而文革在史实意义上是如何失败的呢?正是因为元老派和中间派联合在中央发动了一场政变,整整十年的大革命就戛然而止了嘛。毛泽东虽然生前号召,一旦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地方,就要起来造反。可哪个地方拥有这样的判断力、资源实力和号召力呢?更何况,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体制并不只是存在于中央,而是层层掌控。地方上的走资派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办法来掌握政权。在文革失败以前,绝大多数地方政权就早已不在革命左派手中了。由此可见,“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列宁式先锋队体制,给走资派复辟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其从根本上不但不利于,反而有害于无产阶级专政。(《文革的理论基础》)




斯大林模式诞生是在苏联工业化程度低,且需要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么做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利远大于弊的。但是在二战之后却没有抓住时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让党政分离,先锋队放权,让权力属于苏维埃。如果苏联实行的是民主的政治体制,如果苏维埃是拥有实权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那么他们就能够纠正执政党的错误路线。斯大林实行了并非一般的党政领导职务合一,而是首创了集党政军三权于一身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等,从而苏维埃变成了橡皮图章、表决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悖于列宁的意志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



“第一,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回复’到‘原始’的民主制度,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不这样做,怎么能够过渡到由大多数人民和全体人民行使国家职能呢?);第二,以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原始民主制度同原始时代或资本主义以前时代的原始民主制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残余参与铲除干净。”--列宁《国家与革命》



先锋队体制是手段,是临时的,是在它完成其使命后应尽快将权力还给人民的。如果时机恰当时,却没有使先锋队体制消亡,反而巩固它发展它,那么只能与无产阶级专政越走越远,最终先锋队腐化殆尽,沦为一个掌握着重权的特殊的官僚特权阶级,专政也会沦为一个法西斯专政。列宁同志的早逝让苏联没有机会去解决先锋队问题。毛泽东虽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发动了文化革命,但没有跳出党国官僚体制的大框架,自然也有其他历史局限性。所以中国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历史的实践让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思考,无产阶级专政固然要继续适用于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但先锋队理论是否还适用于社会主义时期呢?

三.巴黎公社精神的回望

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的导言中说,“先生们,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导言中也说“国家最多也不过是无产阶级在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胜利以后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也将同公社一样,不得不立即尽量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能够把这全部国家废物完全抛掉为止。”所以当落后国家革命后运用党国官僚体制完成国家工业化之后,经济基础已经得到改变,却不进行政治体制变革,而继续发展党管一切的体制,就注定不可能是健康长久的无产阶级专政。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过渡时期所遭受的阻力是远比落后国家小的(虽然 1871 年时法国仍有大量农民,但是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是得到充分发展的 ),这就是为什么巴黎能够直接建立公社形式。

“公社才是帝国本身的真正对立物,也就是国家政权、集中化行政权力的对立物。”“普选权已经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以前有一种错觉,以为行政和政治管理是神秘的事情,是高不可攀的职务,只能委托给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以真正的负责制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它组织着巴黎的防务,对波拿巴的御用军队作战,保证这座庞大城市的粮食供应,担负着原先由政府、警察局和省政府分担的全部职务。在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下,公开地朴实地做它的工作。它像密尔顿写他的《失乐园》一样,所得的报酬只是几英镑,它光明正大地进行工作,不刚愎自用,不埋头在文牍主义的办公室里,不以承认错误为耻而勇于改正。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职务-- 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巴黎公社使国家由社会主宰者成为公仆。与先锋队领导一切的党政官僚体制不同,公社行政和立法当局都由选举产生。《公社报》3 号:“选举制应适用于一切社会职务。这个原则是民主的灵魂。”一切领导者都由人民选举产生,这是全面选举制最根本的原则。巴黎公社还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巴黎公社充分保证选民的罢免权利。“罢免的原则是给选民提供纠正错误的手段。”“罢免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公社报》) 除实行巴黎公社的普遍选举,还应实行选举和轮换相结合的制度。

“公社并不取消阶级斗争。工人阶级正是通过阶级斗争,致力于消灭一切阶级,从而消灭一切阶级统治,但是,公社提供合理的环境,使阶级斗争能够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经历它的几个不同阶段。公社可以引起激烈的反动和同样激烈的革命。”--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上面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并不是某些左派所想的先锋队专政一直到高级阶段,那个时候才能进行公社制度,也不是官僚带管要到杀光了老保才能结束,殊不知要害就是尾大不掉的时候到时迟迟不愿意放弃的先锋队体制。

巴黎公社废除常备军,代之以武装国民。而先锋队体制保留着常备军,在文革当中,军队转向保守后,毛泽东和中央文革就一点有效的办法都没有了,运动就可以说宣布死亡了。无论文革中有多少民兵武装,但归根到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装国民,它们还是要听党中央的,况且 1968 年国庆节,毛泽东正式宣布“全民皆兵”的标语,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冲淡了原有的阶级斗争。而在那些民兵武装在 1983 年之后淡出了历史。所以一开始不按巴黎公社的原则,在基层广泛的建立和发展工人武装,逐步地有条件的废除常备军制度,无异于在给过渡革命埋下祸害。

过渡时期需要的三大变革:
1)党国官僚体制(党政合一)−−−−→巴黎公社体制(不止党政分离)
2)国有制−−−−→公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化)
3)常备军−−−−→有条件地逐步地解除常备军并武装公民

在完成过渡时期之后,先锋队的职能将大大地减少,但先锋队依然存在。它将有对外输出革命的职能并承担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苏联变修和文化革命失败这两大事件反复印证了革命后死守先锋队体制此路不通,我们要感谢前人所做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对历史遗产的原则是批判地继承。一个理论要经过几十年甚至更久来推敲和发展。就像列宁的先锋队理论一样,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益补充和发展,它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办法。但随着实践,他的理论又需要得到补充和完善,或者是他理论的继承者根本就没有搞清他本人的本意……最后用恩格斯的一段导言做结尾吧:

“布朗基主义者的遭遇也并不好些。他们是按阴谋学派的精神培养出来的,是由这个学派所要求的严格纪律团结在一起的,他们认为少数坚决和组织严密的分子在顺利的条件下不仅能够夺取政权,而且能够用极果断坚决的措施来保持政权,直到把人民群众吸引到革命方面,并使他们聚集在少数领袖的周围。这首先要求把全部权力严格地专制地集中在新的革命政府手中。大多数正是由这些布朗基主义者构成的公社在实际上做了些什么呢?他在向法国各省人民发表的一切宣言中,号召他们把法国的所有公社同巴黎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自由的联邦,一个第一次真正由国民自己建立的全国性组织。”

参考文献:《文革史》《文革的理论基础》《论巴黎公社》《法兰西内战》《巴黎公社公报集》《血腥之夏 1968 广西北京》
20250331210239117.png (, 下载次数:0)

(2025/3/31 21:03:15 上传)

20250331210239117.png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25/4/7 20:28:45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现在看来这个文章还是有很大问题。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社会主义”。
并且共产主义也不是“过于遥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