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送给女儿李纳的“嫁妆”
来源: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43911.html1970年左右,毛泽东为了锻炼李纳,让她前往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毛泽东对爱女政治上的进步甚为注意,李纳对父亲的话是“坚决照办”。
李纳当时已经年届30,但仍然单身,没有爱人,加上她的身份,使得这位“公主”在校成了人人敬而远之,更感寂寞。当时干校有一位姓徐的年轻人,20多岁,工农出身,文化不高,但长的眉清目秀,机智灵活,为人热情。他主动接近李纳,彼此一来二往,渐渐熟悉起来。待干校领导发现两人“情况有异”时,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准备结婚了。
干校领导赶紧报告毛主席,李纳同时请求父亲要与徐结婚。面对这个局面,毛泽东毕竟有伟人气度,毅然在女儿的请示书上签了字。江青虽心有不甘,但事已至此,也只得签字同意。
李纳的一意孤行,自然使毛泽东也有些茫然和无助,他和江青没去参加婚礼。派人带去一封信和一个很整齐的长方形的包袱。
当李纳打开包袱时,人们都想,主席的女儿出嫁,嫁妆一定贵重,这是人之常情嘛!谁知打开一看,人们万万没有想到,那是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李纳与徐某的这段爱情来得快,也去得快,几个月之后,这桩婚姻就维持不下去了。两个人在学识、志趣、个性、思想差距太大,过了一年多,两人就离婚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一直在想,毛主席为什么不给女儿送《毛选》,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或《列宁选集》,也不送《列宁全集》,而送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呢?如果毛主席坚信他的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已经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革命和建设问题,他会因为“谦虚”,舍近求远,不送“比马克思主义更先进的理论武器”《毛选》,而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吗?同理,如果他坚信“列宁主义”解决了上述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比马克思主义更先进的理论武器”,他就该送《列宁全集》或《列宁选集》。还同理,如果毛主席坚信我们党已经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他就应该送女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而不必送浩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让女儿重新耗费精力,对马克思主义再全面研究一番。因此,结合当时毛主席关于:“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要警惕修正主义上台”等一系列论述,以及“文革”并没有达到“反修防修”预想效果,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和“动乱”。他似乎开始反思理论问题了,他并不认为自己发展了“马列主义”,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的问题,他也不再迷信列宁、斯大林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对“以苏解马”的迷信开始动摇了,他认为必须从源头开始,从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了。但是,他的年令、他的身体、他的时间和他的工作压力已经使他没有这个能力了,他只能把这个任务寄托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身上,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其中包括殷切希望自己女儿学习好,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或许就是毛主席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当作最贵重的“嫁妆”送给女儿的原因吧。否则,还能有其它的解释吗?
想到这里,我再次被毛主席所感动,不禁潸然泪下。他是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在他的胸中始终是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而不是自己小家和子女的私利。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博大胸怀。
对照毛主席这面镜子,再看一看那些打着“改开”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招牌,奋不顾身挤进资产阶级、特权阶级队伍,并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演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弊病,特别是造成了严重的官员“腐败”和严重的两级分化现实。试问:这样的共产党人还是共产党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