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学习讨论
火眼金睛
新闻评论
“四大”广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工农之声
当代国际共运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红|石|头|论坛
»
劳动者的解放
»
民族主义舞台
» 一个农村生产队的变迁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返回列表
查看:
4241
|
回复:
0
一个农村生产队的变迁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156
精华
2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无产者
无产者
组别
论坛元老
生日
帖子
858
积分
11933
性别
注册时间
2011-04-05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1-18 19:39
|
只看楼主
一个农村生产队的变迁
发布: 2011-11-18 09:21 | 作者: 彭雪太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1938 | 回复: 2
一个农村生产队的变迁
甘湾生产队,中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全队18户,80多号人。
甘湾生产队,座落在湖南省有名的三里溪水库东岸当阳山下。在中国的版图上是找不到这个标地的,就是在县域的地图上也找不到他的所在。
甘湾生产队,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读完小学,直到1964年16岁参加工作,我才走出了那个封闭的小山村。
说起甘湾生产队的变迁,首先是环境的变迁。甘湾本来世世代代依当阳山脉、傍三里溪河流而生存。新中国五十年代大兴水利建设,在根本没有什么建筑机械的困难条件下,党和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出劳出力,建成了有名的三里溪水库。水库竣工蓄水,彻底改变了甘湾生产队的环境。水库蓄水淹没了农民们赖以生存的上好良田,只剩山下边一些天水田和晒坡地。水库蓄水淹没了平原上的农舍,不少农户迁出了水库淹没区。甘湾队的农户,都属于淹没线以下的,当年都投亲靠友搬迁出去了,后来由于淹没线到实际淹没区还有一定距离,房屋也没有撤掉,好多户主又搬回来了,还有不少农户就近搬迁到淹没不到的“红线图”区内。水库蓄水后,甘湾生产队农民的屋后是山,屋前是水,本来要修建公路的美好愿望落空了。小山村变迁得更加封闭了。
甘湾生产队变迁得更加封闭了。但是,三里溪水库淹没区的人民是作出了贡献的。自从三里溪水库竣工蓄水50多年来,下游灌区60华里范围内的百万亩粮田,再不受干旱、洪涝灾害的威胁,年年丰产丰收。受苦受害的是库区内的少数人,被惠泽的是灌区的几十万人民,这就是少数人与多数人的辩证关系。时至今日,在三十多年不重视水利建设的岁月里,毛泽东时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对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命脉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964年秋收季节,我参加工作离开了生我养我的甘湾生产队。参加工作前,在生产队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已经是青年了,依稀记得,1958年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当地农业丰收,直到1961年才觉得粮食紧张,饭是有吃不饱的时候。但是,在我所在生产队里,大队里是没有真正饿死人的。我也没有听说过,在本大队以外、在本公社以外、在本县以外、在本地区以外的范围内,饿死了多少多少人!死人的事是有的。有年长一点的,有身体虚弱一些的,因为粮食紧张,饭没有吃饱,患上浮肿病,加上当年医疗条件差,得不到及时治疗,抱病而去,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也记得有那么三、五个,这是不能胡说八道的。以我的经历证明,那些反毛精英们编造谎言,说“三年困难时期中国饿死了几千万人”,完全是别有用心!
离开甘湾生产队前,我在生产队里满满的参加了三年生产劳动,每年能做大概5000工分。三年生产劳动,我得到了锻炼,逐步树立起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学到了农业生产的成套技术,使我人生受用不少。
那时候的甘湾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产物,是队为基础,集体所有,集体出工,集体分红;甘湾队里人丁兴旺,茶油满坛粮满仓,没有人愁苦,没有人心慌。
那时候,甘湾生产队的青壮年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象我的父亲、王队长等一批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就有十来个,我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也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接力军。回忆当年插秧割稻捡茶籽时,社员们展开劳动竞赛,干劲冲天,喊着号子,不甘落后的热火朝天场面,至今令我难以忘却。
那时候,生产队集体资产从无到有,建起了队办房,修建了柞油房,添置了所需要的新农具和耕牛,实实在在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那时候,生产队经常组织学习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我们农民的思想不断进步,觉悟不断提高,一心为公、一心为生产的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社员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那时候,人有多大付出,地就给多大回报。集体出工,组织起来力量大,把山上百亩油茶林的杂树杂草砍得精光,那几年油茶树挂果特别喜人,许多油茶树干都被满枝茶果压弯腰了,寒露时节上山摘茶籽时,社员们个个兴高采烈,手脚灵快的劳力一天要摘200来斤“茶包”。
那时候,集体出工,组织起来搞生产,全生产队所有能种庄稼的坡地,全都种上了经济作物,全队所有能插水稻的山傍田,都插上了水稻;夏、秋天,水库放水,水退到哪里,晚稻就插到哪里;在库区,社员把插退水田叫做“捡甩亩”。“捡甩亩”收获的粮食是不交公粮和提留的。
那时候,从我参加生产队劳动的三年,到“分田单干”风刮起的年代,甘湾生产队近百号人,靠百亩油茶林吃油,靠人平一亩多点田土吃饭,年年丰衣足食,过着温饱的日子。不仅是过上温饱日子,而且每年还上交国家公粮,上交各种提留,还要为农业基础建设出劳出力。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交提留的负担越来越重,最高的时候,人平每年高达200多元。
这就是当年的甘湾生产队,一个奋发向上的、朝气蓬勃的、显示集体力量的、充满活力的、有发展前景的中国农村最基层的生产队。
考察一个生产队的变迁,还有一个隶属关系直得说说。甘湾生产队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隶属三阳乡、三阳公社、三阳港镇,这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在大队和村的隶属关系上,却存在几分几合的历史。修建水库前,甘湾隶属永昌桥初级社、高级社;1959年水库建成蓄水后,永昌桥消失在几十米深的水底,甘湾隶属和生育大队,1966年合并到永红大队,“分田单干”后又撤分到和生育村,2011年村组合并,又隶属花山洞村。这种多变的隶属关系对一个最基层的生产队来说,从来没有产生过多少相关联的利弊关系。
甘湾生产队的交通条件变迁也是突出的。五十年代水库蓄水前,人们走的是羊肠小道,能够抄近路走出山村;水库蓄水后,阻隔了出行道路,要走出去就要翻山越岭,多绕几公里路;因此,只能靠小木船渡人、运货;开始农民们都是自制小“划子”,逐步发展为机动木船,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又发展铁制机动船。三里溪水库船运事业最兴盛的时候,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时候,水库里有20多条机动船营运,生意兴隆,船主的收入很可观。有一位唐师傅一辈子在水库驾船,安全行船几十年,从来没有发生过事故,如今他儿子接班了。现在的船运事业萧条了。平时难得看到船只来来往往,只有到逢集赶场的日子,才有船接送几趟人。甘湾的公路至今不通。还是在乡办企业大发展时,乡办红砖厂为了到当阳山脚拉煤阡石,修建了一条两米宽的毛公路。后来,砖厂垮了,毛公路荒废了。这一点五公里长连接村里硬化水泥路的土路,现在也无法跑车了。库区人民经常议论:如果不修水库,我们的家门前就是一条县级干线公路,那多方便啊。
甘湾生产队的变迁,重点是八十年代初的倒退。小岗村“分田单干”的狂风暴雨,如滚滚洪流,荡涤完中国所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甘湾生产队也不例外。
甘湾生产队改名“甘湾组”。田、土、山全分到户了,生产队公有的队办房、柞油房、农具、耕牛都分了,集体垮了,人心散了,单门独户,各顾各了。
当年的青壮年劳力,有好几位归西了,剩下几位都80岁左右,无力打理农业生产了;我们这一批人,有几位参加工作了,有几位搬迁出去了;再年轻些的男女青年们,加入农民工队伍,背井离乡,到处打工,争钱谋生。
现在的甘湾组,除了每户种一点口粮田以外,不少田、土都荒芜了。荒芜的田、土,少部分栽了树苗,多数长满了荒草,一荒废就好多年没有耕种。百亩油茶林分到户后再也不“砍山”了,近十年来油茶树稀稀拉拉挂几个果,人们也懒得上山受累捡茶籽了。吃油就靠种点油菜。
现在的甘湾组,青壮年都流落在外面打工争钱,一年也难得回家一次,哪家有重要的事,也难得集聚几个人帮忙;我参加过几次丧事,知道现在农村就是开工钱请人,连抬棺材的人都难得喊拢来。
现在的甘湾组,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一片萧条景象。再也不会有集体经济年代大家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了;再也难得出现团结一心,互帮互助,一心为公的那一幕了。
现在的甘湾组,人口只会越来越少。因为,已经参加工作的,肯定不会再回去“改变农村面貌”了,已经搬迁出去的农户也不会再“吃回头草”了,出外打工的年轻人,有的与外地人联姻,定居当地了,有的也决心靠打工积累点钱,走出这个闭塞的山村。
甘湾组,本来是三里溪水库淹没区,居住的都是当年政府没有按政策安置搬迁的移民,几十年不仅没有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扶持,而且还有沉重的提留负担。直到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反哺农业政策,才取消公粮和提留,给移民发了一点生产扶持款,但也无济于事,只能永远行走在温饱线上。
今后的甘湾组,水库移民不利于久居这个闭塞的山村,国家应该采取二次搬迁措施,把剩下的移民农户迁出闭塞的甘湾。甘湾地盘全部实行绿化,保护水库东岸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障水库百年千年的最大效率。
彭雪太
写于2011年11月11日
共有社会 (2011-11-18 16:17:40)
我与作者有同感,我的家乡也是今不如昔。当年进了村,机声隆隆,车水马龙,大队的高音喇叭内播放着悦耳的歌戏,小渠里更有潺潺流水……,一片生机盎然,而如今,回到村里,却冷冷静静,一片萧条,当年的灌溉渠,已经废弃,倒满垃圾,哎——!。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浏览过的版块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学习.讨论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