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褒父贬毛,刘源上将你不要太放肆了
作者:鹤龄333 更新时间:2011-2-18
鹤龄:褒父贬毛,刘源上将你不要太放肆了


刘少奇之子刘源
首先申明,本人并不否认刘少奇同志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历史贡献。
但是,近日从欧阳海燕的文章中读到刘源谈其父的所谓两大“错误”时,一眼就看出他的褒父贬毛倾向。这种倾向性十分的严重。刘源的褒父贬毛,很随意、很过分、很放肆、很不合符实际!他把天下人都当成二百五,借谈其父的“错误”之名,在褒扬其父一贯正确的同时斥责毛主席的一贯错误!令人读罢,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刘源嘴里的一贯正确的刘少奇
关于刘少奇的“错误”,刘源认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有两件,都是经长期逐渐积累造成的。第一件,就是“大跃进”,以及之后三年的调整不力。第二件,就是“文化大革命”。他从一开始就“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很快又开始抵制,但收效甚微。
这里的第二件,意思非常明白。
毛主席逝世以后,文化大革命是被彻底否定的一种“错误”,但是,对于这个“错误”,刘源用了三个“很”字告诉大家:错误的开始就与他父亲无关!接下来又用了一个“很”字告诉大家:他父亲很快就对“错误”进行了抵制。
抵制错误就是与错误进行斗争,而且是很快就开始进行抵制。这不就是一个“大正确”嘛!
第一件,“就是‘大跃进’,以及之后三年的调整不力”。这句话看起来显得有点含混模糊。
大跃进后面用的是逗号。因此,可以将两层意思拆开来,变成“就是‘大跃进’犯的错误以及之后三年调整不力的错误”。如果真的如此,就是承担了大跃进和其后调整不力的责任。那就说明刘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算比较客观。可事实并非如此。
刘源把中国革命(改开前)比喻成他父亲和毛主席共同演出的三幕戏。他说:第二幕是“经济大革命”,即大跃进,毛刘分歧。
尽管这个“毛刘分歧”也没有断定是谁对谁错。但是,谁都心知肚明,刘源这“分歧”里面的“技术含量”究竟是什么。
关于大跃进,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这么一段话: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一个“更由于”很明显地指出了大跃进主要是毛主席的错,后面又指出了还有其他中央领导的错。而刘源嘴里的“毛刘分歧”则把刘少奇从“中央……不少领导同志”里面“请”出来了。这就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刘少奇是站在这个“错误”的反面,当然也就是“正确”的了。
各位请看,明明是两个“大正确”,刘源也明摆着是要向公众兜售他父亲的这两个“大正确”,可他却偏要将这两个“大正确”“伪装”成“最大的错误”出售。以为天下人都瞎了眼,你看他欺人太甚不!
三幕戏的第一幕政治大革命是皆大欢喜的喜剧,没有犯错误。第二幕第三幕的经济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是“悲剧”,虽然犯了错误,但是错误没有刘少奇的份,于是,刘少奇理所当然的成了一贯正确!
二、刘源嘴里的一贯错误的毛主席
从上节我们可以看到,在刘源嘴里一贯正确的刘少奇对面,毛主席就在他的不动声色中变成一贯错误了。
刘源认为:他(刘少奇)一生最大的错误有两件。
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简短的十一个字。其份量有重于泰山!这是两个什么样的错误呢?一个是经济大革命犯的错误,一个是文化大革命犯的错误。它们贯穿于一个拥有八亿人口的大国的长达28年的整个国计民生之中。大家掂量掂量,这样的错误是不是说多重就有多重!说多大就有多大!
看这架势,人们一定会以为刘源是要替他的父亲认真地反省错误了。谁知他使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接下来就用了两个并不怎么起眼的“抵制、分歧”(“大跃进,毛刘分歧”;文革,刘“很快又开始抵制”)将他父亲推到了反对这两个“最大的错误”的大英雄位置上,毫不手软的将这两个“最大的错误”全部栽污给了毛主席。
我们也不要小看了“抵制、分歧”这两个不起眼的单词。没有“抵制、分歧”的错误可以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有时是难免的,因此也是可以原谅的。而有了“抵制、分歧”的错误性质就大不一样了。这是明知故犯的错误,是顽固地坚持着错误。追究起责任来是要罪加三等的!何况这是明知故犯、是在顽固坚持如此重大的两个“最大的错误” !这种“最大的错误”,说穿了,就是“最大的罪恶” !
如果说这“抵制、分歧”还不足以说明刘源在全盘否定扼杀毛主席,那么,下面这句话就是赤裸裸的了,有如举剑直刺毛主席。
刘源说,毛泽东的悲剧,缘于不能纠正错误;刘少奇的悲剧,来自不怕坚持真理。
一个是不怕坚持真理,一个是对抗真理坚持错误。这不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嘛:在这两幕悲剧(经济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演的是“正派”的英雄,毛主席演的是“反派”的魔鬼!
大家一定要说,还有第一幕戏即夺取政权的政治大革命,那不是喜剧嘛。刘源并没有在这里否定毛主席呀。告诉大家,看似如此,实则不然。
刘源所谓的三幕戏:第一幕是“政治大革命”,即共产党夺取政权,改造社会,毛刘亲密无间。第二幕是“经济大革命”,即大跃进,毛刘分歧。第三幕是“文化大革命”,毛刘分裂,革命一败涂地。
第二幕第三幕都是悲剧。大跃进搞糟了和革命一败涂地的原因,刘源告诉我们的是因为毛主席没按刘少奇的意见办和排挤了刘少奇。反过来,第一幕喜剧即政治大革命的成功,原因就是“毛刘亲密无间”的大团结!说白了,毛主席在第一幕戏中所以没有犯错误,就是因为依赖了刘少奇!也就是说,毛主席的正确是缘于刘少奇的正确,归根结底还是刘少奇的正确!
在高晓岩写的《刘源、何家栋对一段历史公案的回忆考证》中,刘源就是通过大量的所谓的回忆其父与毛主席的分歧决裂放肆褒扬其父的正确而斥责毛主席的错误。下举几例予以说明:
例一
“在一次很小规模的常委会上,两个主席争论起来……
刘不同意毛的提法,他和缓的解释说:…
毛激动的回击道:……
刘请教式的问道:……
毛泽东脱口而出:……”
乱谈琴。常委总共才几个人?开个会还有“很小规模”和“很大规模” !
这次“很小规模常委会”没有注明具体时间,可以肯定不是正史而只能算是秘闻。
刘源生于1951年,文革开始时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到其父1967年7月失去自由时也只有十六岁。我们不知道他是凭什么在回忆当时党中央常委会的这许多秘闻?就连两个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他都记录得如此“确切”,一褒一贬,泾渭分明,好像是由他当时录了音似的。
那么,这样的“录音”是谁提供给刘源的呢?是他的父亲刘少奇吗?应该没有这样的可能。身为国家主席、党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曾著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此书是当时党员教育的必用教材,而他自己竟然会是这样一个没有党性修养的人,将党的中央会议内容通报给一个小孩子,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如果刘源此段“录音”真是少奇同志提供的,那么,在我们的心中,少奇同志不但不配当主席,就连当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也是不够格的了。所以,本人分析的结果,这次所谓的“两个主席争论”要不是刘源的生捏硬造,就一定是他的道听途说。
例二
“会前,邓小平以为是中央书记处招集的一般汇报会,就对毛说,主席身体不好,可以不必参加。同刘少奇发生争吵以后,毛一手拿着党章,一手拿着宪法,到会场兴师问罪:“一个不叫我开会(指邓小平),一个不叫我说话(指刘少奇)。为什么剥夺党章宪法给我的权利?”
林小波的《“四清”运动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 》却是这样叙述的:
1964年12月15日 下午3点30分,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刘少奇作主要发言。他在讲话中传达了会议的预定开法,并且提出了前一阶段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当天的会上,周恩来也作了反修报告。刘少奇讲话之后,会议从16日至19日接连召开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对前段运动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各中央局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发言。 12月19日 下午3点半到6点半,大会在魏文伯、谭震林发言之后,宣布从明天起,工作会议停开几天,开时再通知。
据陶铸夫人曾志回忆,工作会议期间,刘少奇让陶铸跟李雪峰讲一下,由李雪峰出面召开一个会议,听王光美介绍“四清”运动中的“桃园经验”。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绝大多数同志都去听了,江青则在屏风后走来走去地听着,看样子江青对此不满意。这次会议,毛泽东没有出面就结束了。会后,江青请曾志和陶铸在人大小礼堂看《红灯记》。开演前,陶铸夫妇在休息室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问陶铸:“你们的会开完了吗?我还没参加呢,就散会啦?有人就是往我的头上拉屎尿!我虽退到二线,还是可以讲些话的嘛!”……(于是,由毛主席决定)第二天下午(即 12月20日 下午)中共中央便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会上,关于四清运动的看法,刘少奇坚持自己的意见,与毛主席进行了争论(略)。
12月28日 下午,在罗瑞卿、陈毅、谢富治发言后,毛泽东作了长篇讲话,并且拿着《党章》和《宪法》到会。毛泽东说:“我只讲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头一条性质问题,一个是第十六条工作态度问题。如果还有几句就是请你们回去找党章看一下,宪法第三章也看一下,那是讲民主自由的。有一本书,《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第100页到104页,你们去看一看。不要犯法呀,自己通过的,又不遵守。又有一本书,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的第一条,中间讲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然后第八十七条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譬如我们这些人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如果算的话,那么有没有言论自由?准不准我们和你们讲几句话?”
当毛泽东讲这些话的时候,表情十分严肃。在座的许多人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毛泽东是对谁讲的。实际上,毛泽东是有所指的。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负责会议组织工作的邓小平考虑到这次会议是一般性质的工作会议,曾向毛泽东提出,如果事情忙,可以不参加会议。在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在毛泽东讲话时插话,由于刘少奇没有意识到毛泽东准备讲的话比较长,毛泽东只讲了个开头就被刘少奇打断了。这两件事使毛泽东非常不满,所以特意拿了两本书到会,并且在讲话中发了脾气。
林小波叙述的事件内容,虽然没有注明出处,但是,相对于刘源所说,条理性比较强,也比较合符情理。
这里的“如果还有几句就是请你们回去找党章看一下,宪法第三章也看一下,那是讲民主自由的”,是一句语气比较平和的话,却被刘源说成是“一手拿着党章,一手拿着宪法,到会场兴师问罪。”这不就是在放泼撒淫威嘛!
“譬如我们这些人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如果算的话,那么有没有言论自由?准不准我们和你们讲几句话” ?这句话中虽然表示出了不满的情绪,但语气并不过激。却被刘源改成了:“一个不叫我开会,一个不叫我说话。为什么剥夺党章宪法给我的权利 ”。这就是一句非常激烈的言词了,几近于怒斥。
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竟然会像刘源回忆的如此失态,这不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风度。毛主席真要是这样一个人,当年深入虎穴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说不定就回不来了,起码也会留下一大把让人笑掉大牙的笑话!
所以,我感觉林小波的叙述较为可信。如果他的记述属实,我认为毛主席的这一举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四清运动是当时的一项中心工作,也是毛主席一直十分关注的工作。而且,此前的8月16日,刘少奇向毛主席及中央写出的《关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建议信》,毛主席就有异议(我认为毛的看法是对的,另外再论),刘也没有听取。现在,研究这项工作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却告诉毛主席”可以不参加“。“可以不参加”与“你就不要参加了”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小平同志尊重毛主席,根本就不需要打这样的招呼。只要把召开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告诉毛主席就行了,参不参加会议由毛主席自己作决定。毛主席肯定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了。
至于刘少奇打断毛主席的话,那是极不应该的,这是对毛主席的一种极大不尊重。别开毛主席的党中央主席职务和功绩和学识不提,单是从年龄和资历这两个方面而言,也必须给予毛主席以极大尊重才行。有几个下属、晚辈会在公共场合随意打断上司和长辈的话?何况毛主席的发言才开个头,你就把他的话打断了呢。这种十分恼火的事,谁遇上了都会不舒服。即便是我们这些常人的闲聊,要是被人随意把话打断了,也会非常反感的。
还有,刘少奇让陶铸跟李雪峰讲一下,由李雪峰出面召开一个会议,听王光美介绍“四清”运动中的“桃园经验”。这个作法很不妥。王光美只是刘少奇的秘书,没有担任任何中央领导职务,以一个派驻生产大队的四清工作组组长的身份。怎么可以随便决定让她向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领导干部(其中一些是中央的负责人)作报告!刘少奇的这个举动恐怕也是引起毛主席反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林小波提供的情况真实可信,那么,从这三个事件看来,当时传言的“架空毛主席”,好像还不是空穴来风的。
但我对此还是存疑,因为,我不相信小平同志会干出这样的傻事来,让毛主席不要参加中央工作会议。
例三
“薄一波安子文还对刘源说过:‘在这以后,毛泽东对刘少奇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
薄一波和安子文会是一个这样无行的小人吗?居然在一个小孩子面前搞起了挑拨离间!想必薄熙来同志一定不会认可他父亲会干这种无耻的事。所以,我认为,即使毛主席真说了这句话,也不会通过薄一波传进刘源的耳朵里。
再说,这种没有任何艺术含量的街头混混和无赖的脱皮露骨的示威比狠的常用语,有可能从毛主席嘴里说出来吗?毛主席在党内外享有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崇高威望,他根本不需要与刘少奇比狠,更不可能用如此庸俗的语言与刘少奇比狠。
毛主席说话有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东风压倒西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主席就是用这种具有极大艺术感染力的语言表示出对对手的藐视与轻视的。
例四
毛主席和刘少奇在游泳池的一次的谈话:
“毛泽东很快即通知刘少奇见面。刘赶到中南海游泳池,毛游兴正浓。刘快步走到池畔,亲热地问候毛。见刘来了,毛在池子里声色俱厉地质问刘:‘你急什么?压不住阵脚了?为什么不顶住?’刘一惊,似觉不便谈话,便在更衣棚里坐下,等毛起岸,坐到跟前,才说:‘陈云、田家英是在党内谈意见,不违反组织原则,他们有想法跟你]讲,没有错。’毛说:‘不在组织原则,而在谈的内容。他们都找了你,邓子恢吵了那么久,西楼说得一片黑暗。你急什么?’
双方都显得有些动感情。毛淤积在心中的不满一泻而出,刘也要一吐而快:‘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短短的几句描述,一个犯颜直谏爱民如子的国家主席的崇高形象便跃然纸上。在这个高大全形象之下,衬托出的是一个漠视人民生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毛主席!
“人相食。要上书的”一语,网上随处可见,早就成了毁毛人士一发攻击毛主席的重型炮弹。但是,一直不知道它的出处。今天才弄清楚,原来,它是出自于刘源上将的回忆。
刘源的这个“回忆”,是谁告诉他的?只能是他父亲刘少奇!因为这是他父亲与毛主席两人在中南海游泳池的一次会见。少奇同志会不会告诉刘源?从他的人格和党性来推断,我认为绝对不会的。
如果少奇同志真的向刘源讲述了这个场景。那么,在我们对他的人格和党性失去信任之后。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他说的不是真的!这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话语,语境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又让谁来证实少奇同志说的是真的!?
难道你刘源有资格为你父亲说的这句话作证!
刘源类似的回忆还多,暂不多述,且略。
三、中国的前期革命不是刘少奇与毛主席共同演的戏
这里的中国前期革命指文革至共产党成立的整个革命时期。刘源把这个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三幕历史大戏。这种划分是否科学就不说了。只想说一下,究竟是不是刘少奇与毛主席共同演出的这三幕戏。
我们知道,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是一个领导集体。若以演戏喻革命,则演主角的不是毛主席与刘少奇,而应该是这个领导集体。可是,刘源却把这出大戏的主角转换成了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他的父亲刘少奇。他将其父与毛主席相提并论,认为中国的前期革命就是毛主席与他父亲共同演出的三幕历史大戏。
刘源为什么会提出这种十分荒谬的理论?明眼人一看就知,他的目的就是想说明他父亲在夺取政权的革命中与毛主席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在“经革与文革”这两个革命阶段,则具有比毛主席更高的历史地位。
请听刘源说的,在中国现代史中,有说不尽的毛泽东,就有说不完的刘少奇。一个是“说不尽”,一个是“说不完”,就像一架天平两端搁着同重的砝码,没有重,没有轻。
请听刘源说的,“两个主席争论起来” ,没有正,没有副。
请听刘源说的,两人共同演出的历史大戏,没有主,没有从。
中国前期革命是不是刘少奇与毛主席两人共同演出的历史大戏?绝对不是的。即使以个人为这出大戏的主角,唱主角的也绝对轮不上刘少奇。
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反毛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修改后的党章和宪法还是分别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 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和国内的至高无尚的不可替代的法律地位。只要中国共产党还存在,这个地位是任何人也动摇不了的。即使你刘源上将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
而刘少奇同志只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员,岂可与毛主席同提并论。所以,任你刘源把父亲拔得天高,但是,在毛主席的面前,他永远只能算是一个配角!而且,在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阶段,也不是第一配角!
夺取政权的革命,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手段是武装斗争。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把武功盖世的朱老总请出来了。“朱毛”是当时一个在国际国内传播十分广泛的流行词,一直流行到国民党政府的高层上。“朱毛”者,即朱德毛泽者也。对于共产党领导人物,国民党以及其党首蒋介石最看重的就是他们两个人。而刘少奇在他们那里几乎还没有挂上号。虽然这和他的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论起对革命的贡献和对敌人的威慑力,朱老总肯定远远地胜过了刘少奇。
刘源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说不尽的毛泽东,就有说不完的刘少奇。这句话用之于朱总司令倒还沾了一点边。用之于刘少奇就没法沾上边。譬如井岗山斗争,有毛主席也有朱总司令,但是,就没有刘少奇!
1935年1月,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上,朱德支持毛主席的正确意见,批判王明"左"倾路线,赞同毛主席进入最高军事指挥小组。 1935年3月4日 ,中革军委成立前敌司令部,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政治委员。
在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的分裂会上,张国焘强逼朱德、刘伯承站出来表态。朱德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嘛!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是一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和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不说发生多大的事,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转自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459页)
由于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与张国焘的坚决斗争,迫使张国焘最终取消了伪中央,使四方面军北上到达陕北。实现了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
朱总司令的这些言行,也对确立毛主席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此时的刘少奇,虽然也支持毛主席,但他所起的作用,根本无法与朱总司令相比。
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刘少奇所起的作用,能与朱总司令相比吗?我相信,刘源的心里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四、刘源嘴里的刘少奇的真正大错误
前面说过,刘源所说其父的两个“最大的错误”实际是两个最大的正确。那么,他到底认为其父有没有错误呢?还是有的。但是他没有明着把这个错误点出来,有意留着让大家猜哑谜。
刘源说,刘少奇为他的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被自己塑造的神坛轧死,其痛苦远远超出任何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为此,人民和历史可以原谅他了。”
他父亲的错误是什么?错误就在这句话里面——塑造了一个“神坛” !“神坛”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明白。刘源在这里告诉大家,是他父亲把毛主席推上至高无上的万能的“神”的位置上的。他父亲的错,就错在不应该把毛主席推到这个位置上。这就是说,当年确立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是错的,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也是错的。这个错误造成的直接恶果是他自己被神坛轧死。再说开去,更大的恶果是造成了那两幕大悲剧!如果他不造这个神坛,不但自己会平安无事,两幕悲剧也不会上演,49年以后的新中国,也就天下太平了。
所以,这个造“神坛”的错误,才是他父亲的真正的大错误。
何谓造“神坛” ?刘源应是指的1945年5月其父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的全面系统论述。
刘少奇造没有造“神坛”暂且不论。我想先请刘源少将回答一个问题:你父亲为什么要造“神坛”?
估计刘源少将对这个问题一定会三缄其口,所以,也就不好勉强了。不过,从文革走过来的人都还记得,那时也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造“神坛”的人。这就是林彪。林彪为什么要造“神坛”?没有谁不知道,想必刘源少将也不傻,所以肯定也知道。林彪之所以要造“神坛”就是为了篡党夺权夺党中央的第一把交椅!
少奇同志造“神坛”是不是这个目的?本人实在不愿意朝这个方面想。战争年代的老一辈,大都是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宝贵的生命都置之度外了。有谁还会想去造什么“神坛”。再说,无产阶级革命不需要“神坛”,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也不需要“神坛”,自然也没有谁会去造“神坛”!
难道我们的少奇同志却是一个例外?那么,他要造“神坛”的目的,除了林彪造“神坛”的那个目的以外,谁又能找出别的理由来?请刘源上将细细地找找看!
有一位叫“硬石头”的网友,写了一篇《刘少奇是在什么情况下表态拥护毛主席的》文章,专门对少奇同志造“神坛”的问题作了一番探测:
在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举毛主席为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之前直至遵义会议召开后这一段时间内,虽然党中央主要负责人一直是张闻天。但在实际上已经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
在这一段时期内,少奇同志没有丝毫造“神坛”的意向。1937年8月4日,他在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中说:“记得某某同志回国时,华西里夫向我们谈话,头两句话说:‘在中国党内,还没有如斯大林这样的同志。中国党如果没有共产国际的帮助还不能独立的领导中国革命。’ 最近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华西里夫的话还是对的。我们还没有中国的斯大林,任何人想作斯大林结果都‘画虎不成’。”
此后一直到六届七中全会前,少奇同志也没有丝毫造“神坛”的意向。
1939年7月,在毛主席发表《反对投降活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时候,少奇同志也发表了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中只字未提毛主席,甚至连“抗日救国”的词语也没有出现。所以,“硬石头”网友认为他是有意与毛主席分庭抗礼。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威尔逊先生在他的《历史巨人毛泽东》中认为:在毛泽东的写作生涯中,延安时期,尤其是1938年初至1940年初,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时期。不仅写作质量很高,而且长篇、系统的著作多,报告、讲话、指示之类的东西少,这是他一生任何时期所不及的。
“硬石头”网友也发现《毛泽东选集》二卷多写于1941年前,其中包括:《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矛盾论》(1937年8月)、《论持久战》(1938年5月)、《《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4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等重要著作。
所以,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思想,客观上已经成熟。这个客观事实,也为有的理论工作者所发现。所以,1941年3月,中共的一位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概念,指出党的教育人才“应该是忠实于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而这个时候的少奇同志却对此视而不见,不但没有想到造“神坛”,反而在1941年7月13日答宋亮的信中说:“二十年来,我党虽有极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但缺乏理论的弱点仍旧未能克服。……伟大的著作还没有出来,这还是中国党一个极大的工作。”(摘自: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威尔逊先生《历史巨人毛泽东》)
1942年7月1日 ,《晋察冀日报》准备在头版以醒目标题刊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的社论,因毛主席的坚决反对而没有发出。
可是,这一年,少奇同志却还在对他的朋友说:“什么是主席?我从未听过苏联人管列宁叫列宁主席!..中国的斯大林还没出现呢!”(摘自: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威尔逊先生:《历史巨人毛泽东》)
1943年7月5日 ,王稼祥为纪念党的二十二周年而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定义和高度的评价。
此时的少奇同志也没有想到造神坛。
1945年4月23日 召开的“七大” ( 6月11日 闭幕)上,少奇同志确实开始造“神坛”了。 会议期间,他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据此,修改后的党章总纲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刘源所谓的其父造神坛应该就是指的这个吧。
那么,少奇同志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开始造“神坛”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
三天前的 1945年4月20日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闭幕(1944年5月21日开幕)。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指出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
这次全会为召开中共“七大”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会议选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五同志组成主席团,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七中全会主席团主席。会议期间由主席团处理党中央日常工作,政治局及书记处(原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暂时停止行使职权。
我们知道,朱德、周恩来是始终支持毛主席的。其实任弼时也是如此,可惜去逝过早。
看了这个“五人团”的名单,什么问题都明白了: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已经固如泰山,任何人都无力撼动了。
如果少奇同志真如刘源所说的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造“神坛”,那就真是一个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既不是工作上的错误,也不是信仰上的错误,而是人格上的错误!
如果少奇同志真的如同刘源所说,是“被自己塑造的神坛轧死”,那么,无论他的痛苦有多大,人民和历史都不会按照刘源“可以原谅他了”的意旨,宽恕他的错误。人民和历史的回应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活该” !
谁叫你不踏踏实实的干革命,偏要去造“神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