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说理解毛泽东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由于发生了北朝鲜(一个完整的朝鲜应该是整个朝鲜半岛,表达为朝鲜和韩国是不符合实际的)成功发射了卫星的事件,而资本主义阵营色厉内荏的表演又是那么地淋漓尽致,我就使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诗表达这一奇观:“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句诗出现在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 昆仑》一词里。有人就要求我说说这首词,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如何理解毛泽东。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学家,是千古一人的革命战争理论家,是最虔诚的革命民众的文学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以上的评价不但没有丝毫的拔高,恐怕还没有把毛泽东的伟大确切地表达出来。理解这样一位英雄,不是件可以马虎从事的。而理解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不可避免地关联到理解毛泽东。

我们这个时代,充斥了错误理解毛泽东的形形色色的所谓著述,比如对《沁园春 雪》的注解,完全违背了毛泽东的原意,对《贺新郎 读史》,对《诉衷情 父母忠贞为国酬》的注解甚至可以说是反动的。好在还没有出现歪曲注解《念奴娇 昆仑》的鼓噪。

理解毛泽东当然也要历史地理解,也就是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本人是什么状态就表现出来是什么类型的行为特点,写诗也就是什么类型的情怀表露。

毛泽东自从读了《共产党宣言》就选定了走共产主义道路的个人志向,同时由不自觉走向自觉地利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长征徒中正是毛泽东个人从不自觉使用辩证法到自觉使用辩证法的转变过程,这从不久后写出了完全如恩格斯的语言风格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的著作中,可以看到端倪。

毛泽东写作《念奴娇 昆仑》时间,根据他自己的注解“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可以肯定是毛泽东登上岷山后产生了写作的心情,只不过毛泽东的思维不受控制,本来是晚秋登上的岷山,他竟然要想想夏日等岷山的感觉。红一方面军是1935年9月16日夺取的辣子口,10月7日翻过了最后一座山——六盘山。由于毛泽东自己注明的写于1935年10月的还有两首词,根据排序是排在《清平乐 六盘山》之前的,那么,《念奴娇 昆仑》应该是写于1935年10月1日至1935年10月7日之间。

这个时期毛泽东应该是什么思想状态呢?理论上,毛泽东即便是没有完全达到自觉使用辩证法,也应该说是自觉使用辩证法的成分占据了他的思想方法的主流。由此延伸思考出来的结论应该是:革命的征途不是笔直的,是曲折的,共产主义运动因此也不是有一条笔直的道路的,也是曲折的,适当的机变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当时的机变就是:抗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和更广泛的被压迫民众站在一起。因此,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已经在民族解放运动和他的共产主义运动之间找到了有机的结合点。因此,反帝成了他可以纵情呐喊的情怀。毛泽东后期关于这首词说道:“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从这里我们看到,毛泽东后期发表这首词时,只改动了一句,就是把“一截留中国”改成了“一截还东国”。

确定了毛泽东写词的动机,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念奴娇 昆仑》。下面先把全词录在下面(1957年1月版)

念奴娇·昆仑【作者自注】  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作者原注】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作者原注】

  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我们先解释解释毛泽东原注中引用的前人的诗句的问题。宋人指的是张元。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这就很有意思了,张元的原意是玉龙被战败的景象描写,而毛泽东却是写成了玉龙搅动天下的雄姿。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反叛精神,这种处处以被压迫者不屈反抗,颠倒使用前人诗句的例子在毛泽东的词中早就出现了。写于1931年春天的《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其中有“不周山下红旗乱”就反向使用了共贡和颛顼征战遭到失败的历史典故。其实,在大家都熟悉的《沁园春 长沙》里有一句“浪遏飞舟”到底是说狂风恶浪的威力呢?还是说飞舟的不畏艰险,奋力抗争的气势。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处处把自己置于被压迫者阶级的位置,并全力去反抗那压迫。

根据毛泽东自己的注解,有“夏日部分消融,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毛泽东要批判地评价昆仑山。这从全词中也有所表达,“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应该就是要表达的这个批判,不过这个批判还有一层思想,下面会谈到。但是,全词绝对不是对一种自然奇观的评价,是借物抒发反帝情怀,这一点作者已经声明了。

《念奴娇 昆仑》是毛泽东借自然景物昆仑山表达反抗帝国主义的情怀的词作。那么,词中的昆仑到底应该理解成什么呢?从全词可以看出,昆仑正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在毛泽东的眼里,虽然当时中华民族正处在被蹂躏,被宰割的灾难时期,但是,这是个伟大的民族,她能“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她的“夏日消融”,就能带来“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这就是毛泽东描写昆仑的破坏力的另一面,毫无疑问,这个破坏力是对着帝国主义势力的。革命就要有破有立,至于在破的过程中会不会误伤一些东西,那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今天的种种投鼠忌器的庸人鼓噪,看看毛泽东的气魄,你们还有什么颜面招摇过市?“千秋功罪”就由那些无聊文人码字评说去吧。

毛泽东在下阕中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遭致了西方列强的窥视、刺探直至蜂拥而至的围攻。正是“这高”、“这多雪”才有了帝国主义的“倚天抽宝剑”,试图把中国彻底瓜分“把汝裁为三截”。这里的“倚天抽宝剑”不应该理解为是借宋玉的“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因为宋玉讲的是宝剑的长度到了天外。而毛泽东词里明显是说抽宝剑的前提是倚天,应该是理解成“仗势欺人”。西方列强的暴行是否能够如愿呢?“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注意,“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用的是问号。也就是说,帝国主义的图谋,毛泽东是打了问号的。其实,这个时候毛泽东清楚红军是要坚决抗起抗日救国的大旗的,但是,毕竟毛泽东身边的红军已经不足万人,而张国焘率领的红军又不知下一步东向如何。不久,就传来了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消息。在这种处境里,毛泽东敢于怀疑帝国主义灭亡中国能否如愿,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如果不是他是个唯物主义信徒,是个共产主义战士,是不可能去怀疑当时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势力的能力的。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原词里的“一截留中国”,完全表明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实质。把中国也纳入分赃的行列,那无疑是说的中国的压迫阶级是参与分赃的。今天的中国不正是这种写照吗?中国的劳动人民血汗财富搞成了“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

最后说一说这首词里的重复用字的问题。学究们对于写词有个教条:一首诗或者一首词里尽量不重复用字。但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但不为学究们所指责,还获得了无尚的赞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一种动态呈现的景象描写。诗中是说:一千树梨花开了,你看,又有一万树的梨花开了。这如同你看烟花,爆开的烟花,其一个个的亮点又爆成了一朵新的烟花那般神奇迷人。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么,这里毛泽东接连使用了三个“一截”其艺术的奥妙也正在这里,一直以来文人们闭口不谈毛泽东这里重复用字的问题,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不但不是一种瑕疵,反而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手法。
最后编辑粤齐 最后编辑于 2012-12-13 21:51:13
分享 转发
TOP
2#

官僚最害怕全国老百姓起来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反动的右派,官僚走资派最害怕全中国人民在同一时间起来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因为全国所有当官的在心中始终仇恨毛泽东,仇恨毛夫人江青同志,我想,作为一位善良的中国人,应该自发起来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捍卫我们底层穷苦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我们全中国所有穷苦老百姓,要在每年每月的某一特定时间一起起来高呼:毛主席万岁!!!全国进步青年要在每年,每月的某一特定时间带上红卫兵袖章出现在全国大街小巷和穷乡僻壤,一起起来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思想万岁!!!战无不胜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万岁!!!工农兵万岁!!!共产主义运动万岁!!!
TOP
3#

这首词是主席诗词里最难理解的。我读了很多唯心主义的注解,都是把当时写作背景忘了,而自己做随意意向发挥。
最后编辑锤子 最后编辑于 2012-12-17 09:36:5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