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派性进行阶级分析,显然,造反派与保守派(保皇派)的斗争并不属于“工人阶级内部的斗争”,学生中的保守派(保皇派)组织并不属于“革命的红卫兵和革命的学生组织”。那么,“两派”的联合显然没有共同的阶级基础。"
这段分析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那段关于两派联合的论述才是正确的。
——————————————————————
当年,在长春地质学院门前,曾经矗立着一座仿造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烈士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后面埋葬着几百个在武斗中死去的工人和学生,他们都是当年“长春公社社员”。每个社员坟墓的墓碑上都有死者的生平和事迹。其中有一名年青学生的墓碑上刻着:他独自驾驶着一辆疾驰的卡车,向另一辆载有对立派参加武斗的二十多人的卡车迎面撞去并同归于尽。如果两派同是“革命的红卫兵和革命的学生组织”,决不会产生如此尖锐的对立。
这个典型印证不了“‘两派’的联合显然没有共同的阶级基础”这一结论。
因为许多“保守派”群众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或农民,或者是基层干部。他们头脑中封建观念的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不能因为他们思想落后,受走资派和官僚主义者阶级蛊惑就认为他们是资产阶级。而真正的资产阶级,除了封建地主和资本家残余外,就是鼓动“保守派”群众与造反派进行殊死博斗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官僚主义者阶级。
蒙蔽与被蒙蔽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正如国民党军队中的士兵和国民党军队的中高级军官一样,我们能说国民党军队中的那些拿着枪炮向解放军冲锋的士兵都是资产阶级吗?他们受到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的蛊惑,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充当炮灰。这是历史造成的,是国民党反动派一手策划的,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压迫阶级的子弟。消灭国民党的军队,是因为这个军队支撑着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对那些受国民党唆使着冲锋的士兵,只要放下武器,都可以享受宽大处理。如果对这些人也统统消灭掉,那么,共产党的军队不仅与国民党军队一样,也不会受到工农群众的拥护。文化大革命中的“保守派”群众,受走资派和官僚主义者阶级蛊惑,成为走资派和官僚主义者阶级的牺牲品。这部分人与广大保守派群众相比,也是极少数。
文化大革命中,逍遥派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人都卷入了那场阶级斗争。真正的造反派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所谓的“保守派”由于受走资派和官僚主义者阶级的保护则始终处于强势地位,直到毛泽东发出“两派联合”的号召,这种局面才稍微,也只是稍微有所改变。这从革命委员成立之后,大部分造反派都没有在革命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