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与清源同志就 六 • 四运动的几个问题商讨
沙海之舟
看了清源同志关于《就六 . 四运动的几个问题复沙海之舟同志》以及《 896 4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吗? 》 两篇文章 , 仅就其中的主要观点与清源同志继续商讨。
一、关于 6.4 6.4 6.4 6.4 问题
6.4 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喊出 “ 反对腐败 ” 、 “ 反对官倒 ” 、 “ 我们拥护真正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 “ 我们要真正的社会主义 ” , 直至最后喊出 “ 打倒邓 xx ” 、 “ 绞死李 x ” 、 “ 油炸赵 xx ” 的口号 , 其斗争矛头指向修正主义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代表了民众反对 “ 改革 ” 的呼声 , 是民众的觉醒 , 归根结底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与修正主义统治集团的斗争。
由于修正主义集团还打着马列主义 、 毛泽东思想的旗号 , 因而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人民群众并没有彻底看清修正主义统治集团的丑恶嘴脸。 6.4 之后,被欺骗的人们也认为镇压学生是 “ 平息 ” “ 暴乱 ” 。 然而 , 清醒的人们却对 “ 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式的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 ” ,有了深刻的认识。一些人之所以被欺骗,是因为修正主义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舆论工具,他们混淆视听 ,颠倒黑白,完全是为了继续维护法西斯统治。没有人民群众长期积淀的反对 “ 改革开放 ” 的思想基础 , 便不可能爆发波及全国的 6.4 运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民群众主导 6.4 运动。6.4 运动之所以被 “ 平息 ” , 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 在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并没有觉醒。诚然, 6.4 运动是由少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发起继而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的学生运动(尽管有大量市民参与,毕竟以学生为主体 ) ,然而,由于没有工人阶级的参与 , 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动员和组织起来 , 终究不能形成伟大的势力,运动的失败在所难免。
清源同志说 , “ 如果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主导成分西化 my 分子决定 8964 的性质的话 , 国民党军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工农群众 , 他们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导成分吗?不是。他们能决定国民党军队的性质吗?不能 。
前面说过, 6.4 运动归根结底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对修正主义统治集团的斗争 ,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民群众主导 6.4 运动 。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 ,即 “ 人民群众 ” 是针对 “ 运动 ” 而言 , 而这场 “ 运动 ” 的斗争矛头是修正主义统治集团 。 “ 主导 ” 与 “ 性质 ”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 “ 国民党军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工农群众 ” ,是针对 “ 国民党军队的性质 ” 而言,而国民党军队则是大地主 、 大资产阶级镇压人民的工具 。 似不能类比并相提并论 , 这在逻辑上也有些混乱。
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 ,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 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修正主义上台,搞的又是 “ 最坏的资本主义 ” ,所以 , 无产阶级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反对修正主义统治 。 在反对修正主义的斗
争中,无产阶级也并不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在斗争中经受锻炼 ,发展壮大,由自在阶级成为自为阶级。在修正主义法西斯统治下 , 修正主义统治集团是工人阶级最危险最凶恶的敌人。 6.4 运动斗争矛头恰恰指向修正主义统治集团,代表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 也代表了人民的意愿 。 将 6.4 运动说成是 “ 自由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 ” , 是对 “ 6.4 ” 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学生运动的否定 。对于这一说法 , 当年怀着满腔热忱积极投身运动的广大青年学生不会同意 , 广大人民群众也不会同意。
二、关于 “ 走资派所有制 ” 以及文革 “ 所有制变更问题 ”
清源同志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即在文革前 , “ 恐怕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 。 ” 并以此得出结论:文革前是 “ 走资派所有制 ” ,文革中 “ 走资派被打倒,被夺权,这就消除了走资派所有制 。 ” 所以,文革也是所有制的变更。然而,毛主席在这句话的后面还说 , “ 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 , 党委书记 、 副书记 、 委员 , 都有好人 , 支部书记有好人 。 但是 , 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 , 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 , 利润挂帅 , 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 。 ” “ 但是,工厂里确有坏人 。 ” “ 就是说明革命没有完 。 ”
毛主席指出 : “ 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就会变成南斯拉夫那样的国家 , 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 , 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 。 ”
毛主席还指出 : “ 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 。 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 , 按劳分配 , 货币交换 , 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 , 即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毛主席说 , “ 我们的国家 , 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 , 显然是指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不属于 “ 资产阶级的国家 ” 。
“ 总而言之 , 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 …… 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 , 毛主席是在 1975 年讲这番话的。“ 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 , 显然是指 “ 所有制变更 ” 。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毕竟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 。 毛主席说 “ 所有制变更 ” ,是指 “ 走资派被打倒,被夺权,这就消除了走资派所有制 ” 吗?显然不是 。 因为无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期间 , 所有制形式 (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 、交换形式(货币交换 ) 、分配形式(八级工资制等)都没有发生变化。
“ 走资派所有制 ” ,毛主席没有讲过这样的话。只是在文革后期,有人作为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提出的。是否准确,还要探讨。不过,张春桥在 1975 年《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中说 : “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象初升的太阳,还很年轻。它是在斗争中诞生的,也只能在斗争中成长。就拿国营经济来说,有些单位 , 形式上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实际的领导权并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手里 。 ”张春桥说 : “ 就拿国营经济来说,有些单位,形式上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实际的领导权并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手里 ” ,实际上是引用了毛主席在九大的讲话 。 张春桥这样说有两种可能 。 一是将 “ 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 ” 改为 “ 有些单位 ” , 更符合实际 。 二是经过文革 , “ 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 ” 的领导权 , 已经部分回到 “ 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手里 ” , 但是还有 “ 有些单位 ” 的领导权 “ 并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手里 ” , “ 说明革命没有完 ” 。当然,无论哪种可能,都是经毛主席审阅并同意的。对于 “ 走资派所有制 ” , 清源同志这样说 : “ 也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工厂的厂长书记如果将自己视为工厂的主人 , 而将工人视作仆人 , 用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来管理工厂 , 以权谋私 , 那么 , 这个工厂的所有制在实质上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是走资派所有制了 。 ”是的 , 如果 “ 用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来管理工厂 , 以权谋私 ” , “ 那么 , 这个工厂的所有制在实质上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是走资派所有制了 。 ” 这样说,似有一定道理。因为,毕竟是 “ 用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来管理工厂 ” ,并且 “ 以权谋私 ” 。
文革期间,工厂里的党委书记大多都是 “ 走资派 ” ,但是,毛主席又说 “ 党委书记 、 副书记 、 委员 , 都有好人 ” , 而这些 “ 好人 ” “ 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 , 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 , 利润挂帅 , 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 , 搞什么奖金 ,等等 。 ”
在工厂里搞 “ 物质刺激 ” 、 “ 利润挂帅 ” 、 “ 奖金 ” ,都是从苏联那里学来的 。“ 物质刺激 ” 和 “ 奖金 ” 应当属于资产阶级法权的范畴 , 而不属于 “ 所有制变更 ” 。事实证明,这样搞不仅是扩大资产阶级法权,也腐蚀工人阶级灵魂。文革前 , 在工厂里面,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 “ 以权谋私 ” 的毕竟是极少数。也就是说 ,这些人尽管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 但也不全都是坏人 。 所以 , 将文革前的经济制度一概说成是 “ 走资派所有制 ” 是不符合实际的。“ 走资派所有制 ” 应该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年 ,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并没有质变。否认这一点 , 也就否认了 “ 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 。
倒是在 “ 改革开放 ” 之后 , 所谓 “ 国有企业 ” 变成了实际是私有制性质的 “ 走资派所有制 ” 。例如:有的国企高管比一些民营资本家还厉害,马明哲的年薪便达 6000 多万元。修正主义上台之后,尤其是 “ 改革开放 ” 之后,中国的经济制度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是毫无疑义的。
三、关于 “ 主导 ” 和 “ 决定性质 ” 问题
清源同志说 , “ 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同样有工农商学兵人民群众参加,他们是文化大革命的主导成分吗?不是 。 决定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的不正是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吗?如果没有这个司令部的存在 , 甚至连这次文化大革命都不会出现,又谈何其决定性质? ”所谓 “ 性质 ” , 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 也指事物的特性 、本质。那么 ,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呢?是阶级斗争 , 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实践 , 是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 。 运动的重点 , 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 (以下简称《决定 》 ) 指出 : “ 广大的工农兵 、 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干部 , 是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 。 ”《决定》强调 :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文化大革命既然是一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运动,那么 , “ 广大的工农兵、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干部 ” , 显然是运动的主导 。 “ 主力军 ” 显然应当能够决定运动的方向。说 “ 决定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的不正是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 ” ,这是不正确的 。 “ 性质 ” ,是事物的特性、本质,并不是其他事物所能决定的。
说 “ 如果没有这个司令部的存在,甚至连这次文化大革命都不会出现 ” ,则是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看待那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文化大革命是由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 正确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发起并领导的。所谓 “ 领导 ” ,就是组织群众,动员群众 ,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而不是把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
什么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毛主席所说 , 无产阶级 “ 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 。 ” 什么是 “ 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 ?就是要打倒 “ 保护大官利益 ” 的 “ 党内资产阶级 ” ,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历史时期 , “ 工人、农民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呢 。 ”毛主席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 毛主席站在彻底革命的立场 , 站在人民群众之中 , 与人民同呼吸 、 共命运 。 无产阶级的领袖 , 必然植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 不能把毛主席同人民群众割裂开来 , 更不能把毛主席置于人民群众之上。毛主席指出 : “ 人民 , 只有人民 ,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 一切于此相悖的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