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詹晟:海外媒体如何看广东乌坎事件?
2011-12-22 9:36
【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广东乌坎因为拆迁纠纷致死一人的事件,不断沿烧,最后逼得官方出来澄清“没有殴打致死”,以至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带队进驻该村处理专案。有2万渔民的乌坎,成为中共建政以来首个失去管控的地方。
有不少外国媒体关注广东此一事件。而更有《卫报》记者希望前往乌坎遭到扣查的情形出现。为什么越维稳越激化矛盾?只是归结为“公民社会”这样简单而模糊的定义吗?
首先,无新闻法,公众知情权无保障
中国媒体人多方呼吁中国新闻立法,但迟迟无法推行。管理条例中,对于采访记者的安全保障、媒体独立性的保护完全不够。在乌坎事件中有外媒希望前往事发地点,却被截停的事件。令国际社会感觉到中国很多地方还是有不少“隐情”。
当下新闻手段翻新,科技发达,乌坎村民通过电话联络到境外媒体,并且表示当地警方切断网线。采用如此笨拙的办法来治理民众不满,恐怕只能纸包不住火,越烧越旺。
想起伊朗人民通过YOUTUBE将街头示威传递给外界,最后导致全球大篇幅报道娜达(一个女孩在街头不幸丧生)之死,就是例子。
其次,官方危机公关要从“稳”到“议”
广东近年成为官民良性互动的典范。汪洋与网民互动成为佳话、警方为讨薪民众开道等,无不体现官方亲民一面。
但此次暂且不论这个“乌坎事件”的争议如何化解,单说官方对于国际媒体的一律拒绝采访,就体现了危机公关能力的欠缺,或者说不够自信。
外媒其实对于重庆唱红吹弹有加,广东模式也成了经济学人(Economist)报道的关注点。一味担心外媒多嘴,想必是不愿让外人看的纠结所在。但嘴长在别人的脸上,你又能如何封、堵?
无论如何,外媒还是坚持报道乌坎事件,并且根据对于广东民生的一贯观察,做出了述评。
首先看新华网版面:没有图片只有文字,其中特别强调了“破坏治安”以及“供认不讳”。
再看大陆之外的中文媒体,台湾《自由时报》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乌坎事件。而香港媒体均有详略地报道此事,如《星岛日报》:P30陆丰 “村民猝死 官否认殴打”、《经济日报》P18“广东陆丰 促查贪官”、《明报》:P19“乌坎村民......”。
另外,看海外媒体英文版面:《金融时报》英文版:头版图文并茂报道China protest,而在第四版有详细介绍“Chinese village protest......”,都比国内媒体祥实而及时。
再次,民众上访缺乏有效渠道
民主监督是要让民众有办法监督政府,这也符合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口号。但如今只有新华社统一发稿件,声称“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却对于事发经过轻轻一笔带过,无怪乎“不明真相的群众”越来越多。
年关将至,中国在2010年的群体性事件达到12万宗,等于是每天有几千宗。而回望2011年,中国又会有多少宗?官、民、媒体,前两者成为善政善治的两端,媒体成为有效监督的保障。如果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做好,何谈“2012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定,首先就不单单是经济概念。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来管理这个国家,难道不是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意么?